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点击查看:2017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任何一个人最终都要成为社会人,都需要与他者、与外部实现互动。仅仅看考试成绩,就断言成才成人,跟其所批判的“惟考试论”有什么区别?
9月10日,身高1米4的10岁女童张易文,到商丘工学院报到。此前,经过一年复读,张易文以352分的高职单招成绩,被商丘工学院专科录取。父亲张亚东表示,教育就是“早快好省”,我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新京报》9月13日)
围绕“10岁女童读大学”现象,不少人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种无视儿童权利的揠苗助长行为。10岁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刚刚捧起小学四年级课本,处于自由奔逐、嬉闹玩耍的年龄。张易文的步子迈得这样快,难免让人不适。
此前已有论者指出,张父的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规定,涉嫌侵犯女儿的受教育权。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正在于强制性、公益性以及普及性。针对社会上此起彼伏的“私塾”教育,今年年初,教育部专门发文明确,“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张易文打小就读于父亲办的私塾,进而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她的成长之路,可能实现了“早快”,却未必就“好省”。这一方面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机会体验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所以也无从比较;另一方面,如果成长的“早快”以跨越特定阶段为前提,则未来还是需要补课,比如人格教育、社会教育等。
知识之外,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孩子的社会化。从父母膝下的乖乖宝,到一个社会人,学校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也是不可跨越的。任何一个人最终都要成为社会人,都需要与他者、与外部实现互动。仅仅看考试成绩,就断言成才成人,跟其所批判的“惟考试论”有什么区别?
张易文的故事,也促使社会再次打量我们当下的学制。这些年来,关于缩短学制的讨论甚嚣尘上。在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每年都会有代表委员提出这样的意见。尽管几乎每一次讨论最后都没有下文,但也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的公共讨论,并非没有民意基础。
基础教育学制设定为12年,是获得了广泛认可的。现实地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很漫长。除了知识的获得之外,还包括身心的发育,以及各种生活教育等等。即便有些孩子的发育异于常人,表现出早熟、早慧,但仍属个别现象。对于更多的孩子而言,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成长期是必要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全世界199个样本国家和地区,各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年限从10年到14年不等,十年学制的只有10个,仅占5%,实行十二年学制和十三年学制的学校约占77%。也即,国际上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偏保守的。
教育要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共识。当然,任何一种完备的制度设计,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不是密不透风、雷打不动。比如,在学制稳定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弹性与灵活?允许跳级、允许提前毕业?
张易文本人及其家长有“早快”的意愿,那就不妨尝试尝试。只要不影响更多的人,或者即便有些影响但总体学制格局不会因之变化,那就大可不必大肆挞伐。我们在肯定儿童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个别人的自主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