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今年是第五轮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决战之年、决胜之年。青岛市李沧区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将28类578个测评点落到具体单位、责任到岗到人,对测评标准进行精细化梳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力以赴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9月22日《青岛日报》)
近期,创建“文明城市”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落选复审资格的在比照找差距,入选“决赛圈”的在积极准备。由此可见,创建“文明城市”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追求。事实也的确如此,城市文明是城市形象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追求这份荣誉,将会极大地提升城市品位。
在一些“文明城市”,车辆相互礼让、街道洁净优美、人人礼貌相待等都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亮丽风景线。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市民自然会获得很强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正是如此,各地在文明创建过程中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理解和支持。
但是,我们也理性地看到,部分地区的创建过程充满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各级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做文明劝导、强制市民背诵各类文明导语、一刀切式搞环境治理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创建而做出的应景之作。虽然这样的确能使城市环境得到优化,但只注重外表“高颜值”的做法换不来城市内容的真正改变。
正如有些市民的埋怨那样,文明创建本是好事,就是由于决策缺乏科学性,才使得人人感觉很累,甚至有“劳民伤财”之感。试问,在这样的市民感受环境中,纵使拿下了这份荣誉,可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文明城市”终审并不是走过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可以轻松撕开遮羞布。到那时,尴尬的恐怕不只是文明。
因此,文明创建要立足长远,关注细节,尤其要丢掉“一蹴而就”的思想。只有把创建工作落实在平时,真正让抽象的文明概念内化成市民的积极行动,这样的城市发展才会有厚度。如果做好了这些,即使得不到“文明城市”的殊荣,城市品牌依然会叫得响亮。
文/赵耀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