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通许县通过分类认定、培养提能、优化环境、示范带动,盘活农村本土实用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6月6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然而,农村现状确是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只剩下一块块土地上的老人和妇女在坚守。尽管他们有些丰富的耕种经验,却缺乏现代农业的知识储备和观念更新,多数还有传统的“小农”思想,靠天吃饭、赖地穿衣,不愿或者说不敢大胆尝试、走出创新第一步。
这就不可避免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农村始终难以跳出“大国小农”的传统范畴,农户仍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农业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仍旧畸低,农民增收仍是一大现实难题;另外一种则是有能力、有意愿投身农业产业发展的业主,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打造,农村产业如同“一团散沙”,没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基于此,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解决“谁来干”无非两种途径,要么从内部自己发掘骨干力量引领发展,要么从外部请人用先进经验带动发展,在招商洽谈尚有许多阻力的情况下,盘活内部力量无疑是当下乡村发展的最佳选择。许通县选择的正是这条路径。
据报道,该县按照“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等标准,把依靠自身技能创办致富项目的“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示范户纳入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将本地的乡土人才纳入管理视线,实行动态管理,储备足够人才力量,对“带动型”致富带头人,引导他们进入村“两委”班子,对“技能型”致富带头人,列入党员发展和重点培养对象,让乡土人才有“奔头”、有“前途”。同时,建立健全乡土人才优先参加技术培训、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优先提供新技术、优先解决信贷资金等机制,并开通实用人才创业资金申请“绿色通道”,引导鼓励其创业和兴办实体,为乡土人才解决“资金难寻”“政策难盼”等后顾之忧、鼓足发展后劲。
点滴之功,汇聚持久发展动力,用好乡土人才队伍,其实就是留住了乡村振兴的根基,也就盘活了乡村振兴“大棋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利用好这些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将其培养成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农村“创客”,鼓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引入社会资源和其他愿意投身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共同汇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让乡土活力和新兴产业互通共融,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乡村振兴尽早给群众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陆仁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