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三门县委 韩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陈文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文化是魂。从2013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全省部署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打造“精神家园”。6年来,1万多家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彰显浙江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进入新时代,不断丰富文化礼堂内涵、创新管理方式,将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以城乡联动促进融合。坚持城乡联动,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文化资源与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加快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以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一是推进文明传习共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城乡联动,促进新时代文明传习工作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文明传习示范带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促进基层宣讲和文明服务的项目推介、展演和落实。
二是推进文化市场共通。重视把握农村地区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态势,大胆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城区的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鼓励提供市场化付费产品,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服务内容。通过政府低价购买、机构志愿服务等形式,吸引民营企业、文化团体、志愿者团队等社会文化资源进礼堂,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三是推进文化人才共享。重视吸引返乡大学生、青年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年轻群体从事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员队伍。选拔一批熟悉并热心农村工作、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学校老师、民间艺人等,参与文化产品供给,较好地形成“群众点菜、专家下厨、政府买单”的宣讲格局。
四是推进文化产业共兴。重视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嫁接,培育基于“文化礼堂+”的新业态。聚焦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礼堂与农业观光园区、生态湿地公园等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线路。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礼堂引入剪纸、沙画、草编等手作工坊。
五是推进文化品牌共塑。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品牌塑造,将文化下乡的形式与农村本土文化内核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重视从“质量、标准、流程”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和提升品牌的内涵。
以“互联网+”创新管理。信息科技的加速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信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建立农村文化礼堂长效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
一是探索开发文化礼堂管理APP,全面呈现文化礼堂设施风貌和活动情况,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打造群众参与互动平台,发布影视、文创、旅游等各类需求信息,促进资源供需对接。
二是探索构建文化礼堂“文化指数”。立足农村文化礼堂考评指标,围绕“建、管、用、育”四个关键环节,设置“建设、培育、参与、个性”四个成分指标,设置权重系数,测评结果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考评文化礼堂在文化活动、文明培育、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成果。
三是探索全面加强管理方式创新。由县级党委宣传部负责牵头抓总、资源配置和评价考核,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努力使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实现智能化、实时化,着力解决人手紧张、程序繁琐等难题,形成全域统筹、全要素调配的发展格局和监管更加高效、评价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
以整合育新提升效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建设“文化浙江”,2018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这都为新时代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升级版”,需要将其放到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把握,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上发力。
一是继续做好“整合”的文章。一方面,要构建“大文化”集合体,进一步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等,以更好地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要构建“大治理”架构,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共同平台,整合组工党建、群团、统战等部门在乡村的布局,真正把文化礼堂变成一个公共聚会议事的场所,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二是继续做好“提升”的文章。在场所、展示、活动、队伍、机制等方面确立更高的建设标准,鼓励各地立足村情、因地制宜,走特色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农村文化礼堂提升发展新路子,加快培育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要继续广开渠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纳更多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三是继续做好“育新”的文章。考虑到我省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树立“农村文化礼堂+”的新理念,鼓励结合养老健身、运动休闲等健康产业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反哺文化礼堂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引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