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为民所议、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力为民所出。自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郑功成一直为民生保障奔走发声。面对记者,对于自己的履职故事,他并不愿意多谈,因为这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宪法赋予的职责中扎实前行
2018年,是郑功成履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第十六年,也是他履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第一年。在郑功成看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变化是显著的:
立法修法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履职第一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完成了宪法修改的崇高任务,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47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3件。“承担宪法赋予的职责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是郑功成过去一年在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最大感受。“从行政主导到立法机关主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由过去被动接受行政部门的法律草案逐渐走到了法律起草的前台。” 郑功成说。
这一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工作直面问题、动真碰硬,“环保执法报告中会附现场照片,有的十分触目惊心,地方主管部门压力大。”郑功成举例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实效、工作机制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向前向好。”郑功成总结说。
要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信心
2018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24860万人,16-59岁(含不满60周岁)89729万人,60周岁及以上24949万人。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作为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权威专家,郑功成坦言,他履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六年来,被问及最多的就是“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老年人没有养老金日子会怎么过?患者没有医疗保险,不管对个人还是家庭是不是一个灾难?“在他看来,“社会保障”不等于一般的社会热点,“‘热点’总有冷却的时候,‘社会保障’则不然,它跟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关,每一个社会保障项目实际上都是在化解我们人生的一种风险。”
但郑功成强调,“我不主张渲染个别地方的养老金问题。”他以德国为参照分析说,“年老的国家不急,年轻的国家急死了。没有钱结余的国家不急,有几万亿结余的国家急死了。德国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120多年了,到现在为止还在正常运转,没有出现人心惶惶。我国有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万亿,还有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预留的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2万亿,以及多种可以调节相关参数的应对措施,我们应该对这个制度有充分信心。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养老金不会拖欠,而且还会不断的往上涨。”
在郑功成看来,整个养老金体系中,能急老百姓所急,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现实困难的,首先是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其次是企业年金,前者需要普惠所有老年人并不断促进公平性,后者亦应当具有50%以上的覆盖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过上更好的晚年生活,并促使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走向结构优化。
“如果前面两个制度不好,指望后面行不行?不行!因为法定的才能雪中送炭,才能永久性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 郑功成补充道。
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
以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经过68年改革与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也累积下了不少“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国家制度安排,是国家利益;不是地方制度安排,不是地方利益。” 在郑功成看来,“养老金分散在各地,不仅无法增强这一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 能否尽快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决定下一步改革成色的关键一环,是必须要啃下来的硬骨头。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九大报告提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郑功成认为,“尽快”二字意义重大。“2007年,我主持完成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曾提出过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刻不容缓的建议,”郑功成说,“现在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非常少了。”
去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迈出重要的一步。郑功成相信,今年的两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仍将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
相关推荐:
2019年公务员考试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