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务员考试招录中,让大家感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招录条件到考试内容,“政治素养”的要求有所提升,已经启动的2020国考、2020北京市考、2020上海市考以及2002江苏省考的招录条件中都明确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 在2020国考以及2020上海市考的公共科目大纲中也明确说明:考试内容主要测查报考人员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国考聚焦国家人才发展战略,2020北京市考专注“政务服务”,2020上海市考聚焦“放管服改革”,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政治素养”成为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必要条件,那么考生们应该如何提升政治素养,又该如何在备考中学以致用呢,在此进行指点。
一、积累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素养
第一,了解学习意义,增强学习自觉性。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职人员,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才能用人类历史中最先进的文化去引领队伍、凝聚思想。特别是党员,我们在信仰上选择了共产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学理论,是对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个人政治品格的修炼。只有具备高度的理论学习自觉性,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紧跟最前沿的的理论。而对于非党员的考生,也要以党员的标准高度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第二,阅读理论书籍,建立知识背景。要想对政治理论建立大致的了解,离不开其本源。这就需要认真阅读《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政治读本,及时领会中央精神,了解近年来政治理论体系的大框架。
第三,关注时政新闻,把握最新动向。国家大政方针的新动向总是由新闻媒体第一时间传播开来,因此,关注时政新闻,坚持看《新闻联播》和主流媒体报刊,如《人民日报》、《求是》等,同时关注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多浏览多学习,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政治思维和官方语言。
第四,抓住理论重点,背诵核心表述。对于长篇大论的理论,确实很难完全记忆。备考时,只需要保证对核心表述表达无误。因此,在阅读理论书籍和关注时政新闻时,可以有意识地尝试复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有关概念的准确表述。
二、形成政治思维,明晰作答思路
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考生们一定要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1)以政治思维去思考问题。
广大考生往往都是好白领、好学生,但不一定是好的公职人员,所以考生在选择论据时往往受常规思维所限,倾向选择体现个人的案例。例如作答时要论证“团结”,从个人思维来讲,往往会倾向选择筷子折不断、蚂蚁抱团躲火灾、足球比赛等视野较窄的例子,而如果可以打开思维,站在政治角度,思考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角度,思考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团结,便会思考出一带一路、金砖五国、湄公河联合执法等体现家国情怀的例子,效果可见高下。
(2)以政治思维分析问题。
分析题目时要有一定的政治思维,要跳出个人思维的限制,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
一是全局性。站在政府角度分析问题,应该考虑的是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合理意愿。比如:延迟退休政策是否合理。如果是考生站在个人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将是不利于个人就业。但是如果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到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就会发现该政策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二是客观性。所谓的客观性,就是对待问题应该辩证分析,保持冷静和理性,不偏激,不过多融入感性判断。例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很多考生拥有出门旅行的实际经历,甚至遭遇过旅游不文明,欺客宰客等现象;亦或者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旅游拥挤、导游强制购物的报道,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充满悲观预期和厌恶情绪。这就是一种过于偏激的思考方式。政府思维要求客观看待事实,不遮掩问题,亦不屏蔽成就。譬如我国已经迎来大众旅游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也带动了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是务实性。研究分析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是公职人员的工作,同时也是诸多科研尤其是社会学科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但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公职人员是最终实际解决问题的一方。所以政府思维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务实性,必须落实到解决问题。
专家提醒各位考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各位考生们,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公务员考试经验 | 国考面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