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 |
第 6 页:数量关系 |
第 9 页:判断推理 |
第 17 页:常识判断 |
第 19 页:资料分析 |
11. 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或者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理解,系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既然是一种普及的工作,而且为了达到普及的目的,那么,在工作方式和风格上,或者比如说,在科普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自然应具备某种流行的特色。如果连流行都做不到,怎么能叫普及呢?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科普作品虽然挂着普及的招牌,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实在难以称得上有流行特征。
以下符合本段话意思的是( )。
A.科普按照一般观念,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普及,是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作
B.科普工作要求在工作方式和风格上必须具有流行的特色
C.我国的科普作品如果不仅仅是挂着普及的招牌,而是真正能达到流行特征,那么科学技术就能普及
D.我国目前的科普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普及,原因是不够流行
12. 在所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智能区别中,最主要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人脑是“活”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能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作出反应。例如,人脑可以记住相当于500本百科全书的知识并能立刻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回忆起来。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
A.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B.人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C.人脑是“活”的 D.人脑的“容纳量”大
13.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和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
文中的“悲剧性体验”是指( )
A.经过冲撞与聚汇两种文化都失去了本来面目,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动态
B.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强力冲撞
C.南京文化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
D.南京是中华民族的主干
14. 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机能,其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包括神经网络、神经环路和突触连接等不同的层次水平,其中突触是最易变的环节,也是神经可塑造性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造性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二是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突触具有可塑造性
B.突触可塑性的表现形式
C.突触是神经可塑性的表现形式
D.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是什么
15.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近年来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中出现的新现象。据了解,今年这种趋向在往年已较热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明显升温的势头。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攻博热”已有许多年的历史
B.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工作的需要
C.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攻博热”继续升温
D.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追求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