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常识判断 |
第 6 页:言语理解 |
第 14 页:数量关系 |
第 16 页:判断推理 |
第 23 页:资料分析 |
第 26 页:参考答案 |
51.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52.一些人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不讲“提高自身价值”。人当然天生就有价值,这价值应当重视,但还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装与炒作,必须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炼,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意在:
A.澄清对待自身价值的思想误区
B.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C.批评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
D.阐明克己修身对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53.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一个有经验的谈话者,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就连坐的姿势也尽力给对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着比相对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
这段话的主旨是:
A.有经验的谈话者一般都比较自信,在交谈过程中能掌控局面
B.人们总是更善于和自己熟悉的人谈话
C.谈话过程中的坐姿与声调、音量、节奏等同样重要
D.创造相容感能对谈话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54.为什么喝一小杯酒脸就变得红彤彤?日前,研究人员找到了些许头绪,50%的亚洲人,肝脏中的乙醇代谢酶都存在突变现象,其代谢的速率比正常酶高出100倍。这使得代谢产物乙醛迅速聚集,导致面部血管充血肿胀,从而变成一张大红脸。这一基因变异在华东华南一带发生率高达99%,而西北仅60%到70%,藏族人不到14%。而基因变异的人种分布与先后完成稻米驯化的地域存在某种重合性,研究人员怀疑,它很可能是出自一种保护作用,减少过量摄入来自米酒的酒精对人体产生的伤害。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喝酒脸变红是基因自我保护的一种机能
B.喝酒脸变红的人受到酒精的伤害可能较小
C.藏族人的乙醇代谢酶速率比较低
D.红脸是由乙醇代谢酶的突变造成的
55.相比于儒家的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道”,老庄之“道”因其玄虚的特征,更宜于作出超越性的解释,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渴望:它永远具有无限的可能,化生万物却始终保持自身的虚静,不因世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在万物源于道的根本原理之下,个体生命与道本是统一的;当生命摆脱了俗世的成败毁誉的羁绊而与道化合为一时,从精神意义上说,它自然也就获得了道所具有的品性。正是上述区别,造成了魏晋时代儒学的衰落与老庄学说的兴起。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儒学与道学在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上存在本质不同
B.道学蕴含的宗教意味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C.魏晋时代儒学衰落而老庄学说兴起的原因
D.只有摆脱俗世的羁绊,人才能体悟“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