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常识判断 |
第 6 页:言语理解 |
第 14 页:数量关系 |
第 16 页:判断推理 |
第 23 页:资料分析 |
第 26 页:参考答案 |
106.【答案】D。解析:参加考试,初试后才能复试,考试失败的结果是落榜;制造工件,塑形后才能喷漆,制造失败的结果是损坏。
107.【答案】C。解析:监考人监考考试,挥霍者挥霍金钱,且动词与主语中的前两个字保持一致。
108.【答案】D。解析:干戈象征争斗;桃李象征学生。
109.【答案】B。解析:斗胆和涂鸦都是动词且多作谦辞;惠顾和顿首都是动词且都是敬辞。
110.【答案】C。解析:动宾关系,规避风险,完善制度。故答案选C。
111.【答案】A。解析:加强型题目。题干观点是“父母不能因为他们的未成年孩子所犯的过错而受到指责或惩罚”,理由是父母并不能完全控制他们的未成年孩子的行为。
如果A项为真,说明父母无需为他们的未成年孩子的行为承担责任,从而支持了题干的观点。B项中对未成年人的判罚与对其父母的判罚无关,故是无关项;C、D两项都削弱了题干的结论。故答案选A。
112.【答案】C。解析:评价型题目。题干有两方面意见:电动自行车能方便居民,所以应“放开”;电动自行车增加城市交通压力,所以应“限制”。A项改善道路交通网,削弱了后一种意见,属于支持“放开”意见;B项多起交通事故由于电动自行车引起,属于支持“限制”意见;D项从经济方面支持“放开”意见。只有C项前半句支持“放开”意见,后半句从经济方面支持“限制”意见,故答案选C。
113.【答案】D。解析:削弱型题目。齐老师的观点是:基础数学课程可以用其它重要的工程类课程替代。论据是:随着解决数学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的增多,不需要学生对基础数学有深刻理解。
Ⅰ加强了齐老师的观点;Ⅱ说明即使有了计算机程序,也需要学习基础数学,削弱了齐老师的观点;Ⅲ提出新的论据说明学习基础数学课程是有必要的,也削弱了齐老师的观点。故答案选D。
114.【答案】D。解析:削弱型题目。司机的结论是:每行驶5千公里做一次定期检查是没有意义的,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A、B两项说明这个定期检查是必要的,削弱了司机的结论;C项说明没有做定期检查可能出现问题,从反面支持了定期检查的必要性,也削弱了司机的结论。只有D项说明定期检查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削弱司机的结论。
115.【答案】D。解析:削弱型题目。题干最后一句是动物保护组织的观点。D项举出了反例,说明有些在夜间特别活跃的羞怯动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恐怖的印象,从而削弱了题干的观点。A项蝙蝠夜间活动的原因、B项蝙蝠的食性、C项蝙蝠在其他地区的形象都与动物保护组织的观点无关,因此都不能质疑题干观点。
116.【答案】D。解析:考查模态词的转化关系。不可能不=必然,所以前半句等值于“所有的错误决策都必然付出代价”;可能不=不必然,所以后半句等值于“有的错误决策不必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D项正确。
117.【答案】A。解析:解释型题目。题干要求解释的是“半空的电冰箱比全满的电冰箱消耗更多的能量”。A项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B项开门次数、D项如何有效运作都不能解释题干现象;C项是针对题干现象提出的建议,也不能起解释作用。故答案选A。
118.【答案】A。解析:考查复言推理。由题干可知,小张考上北大→小孙考上北大,又由“小李考上了清华,或者小孙未考上北大”可知,如果小孙考上北大,则小李考上清华。因此可知:小张考上北大→小孙考上北大→小李考上清华。又由题干可知,小张未考上北大→小李考上清华。也即无论小张是否考上北大,都可推出小李考上清华,即小李考上清华一定为真。
119.【答案】C。解析:前提型题目。题干根据中美两国儿童对三幅画的不同分类结果得出结论:两国儿童是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A项中的马、B项中的鸭和鸡蛋都在题干的实验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学者得出结论必须假设的;C项是学者得出结论必须假设的,否则根据实验无法得出“美国儿童习惯于把事物按照各自所属的‘实体’范畴进行分类”这一结论;D项不是必须假设的,不是习惯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分类,也可能是习惯于按照其他方法来分类,而不一定能得出结论。故答案选C。
120.【答案】B。解析:分析推理题。此题的突破口即三条密码互相之间只有一个词相同,可以分别根据翻译找出密码与词的对应关系。根据前两句可推出“人质”是“Makasey”;根据后两句可知“记者”是“Mugbudengs”;根据第一句和第三句可知“绑架”是“Alingoits”。因此,“学生”是“Doximayo”。故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