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 |
第 7 页:数量关系 |
第 9 页:判断推理 |
第 15 页:资料分析 |
第 20 页:常识判断 |
第 24 页:参考答案 |
31.【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常读常新。后面通过引用名言、举例等方法来论证什么是常读常新,即不同年龄、不同境遇阅读经典会产生不同体会与领悟。由此可见,文段主要谈论的是经典具有常读常新的性质。正确答案是B。
32.【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美景,说明置身于这样的旅途中,可以化解胸中块垒,可以荡涤尘世污秽。A项“用心感受”不是文段意在表达的内容,排除。B项只提到旅行给人的美的享受,对其化解胸中块垒、荡涤尘世污秽的功能没有涉及,排除。D项“功利性”属无中生有,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C。解析:文段论述的中心是“埋伏和照应”,根据前后照应和句式一致原则,⑤②紧密相连接在①后,排除B、D。“斧凿痕迹”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呼应,⑥句应接②句后,同时④句也是对③句的解释,正确顺序应为②⑥③④,故本题答案为C。
35.【答案】B。解析:文段最后一句是对孔子弟子宰予的事例及孔子所说话的总结,它强调的是“不轻信人言,而要察其所为”,B项的表述与此一致,为正确答案。
36.【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人类能够区别左右的奥秘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正是左右脑的分工与合作使得人类的思维活动得以正常运转,从而认识和改造世界。B项符合题意。
37.【答案】A。解析:由“技术创新能力无法通过引进直接获得,关键技术更是买不来”一句以及中国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明显偏低这一数据对比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够。B、C、D三项均不是文段想要说明的问题。
38.【答案】B。解析:文段由我国大量婴儿由于缺铁而面临发育、死亡威胁的状况,引出政府启动的铁强化酱油全国性营养改善项目。然而,由“铁酱油至今大都在货架上睡觉”可知,这个公益项目却并不被公众所普遍接受。究其原因,“无人知晓”背后反映的是宣传力度不够致使项目无法迅速有效传递给大众的问题。B项恰当地概括了文段主旨,当选。
39.【答案】B。解析:文段是在赞美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正是由于他们高超的“写意手法”,才造就了园林的“诗情画意”。由此可知,作者想要论述的便是B项。其它选项均与苏州园林的造园者无关,可排除。
40.【答案】D。解析:这段文字通过介绍教育终极目标的论述,引出“素质教育”这个话题。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有些地方却误把素质教育和音体美教育或业余爱好教育等同起来,忽略了最根本的人格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应该被纠正的。A项“更深层的意义”表述过于模糊,没有体现出文段中一再强调的健全人格的培养问题,排除。B项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走入了误区,表述过于绝对,文段中说的是“很多地方”,而且走入误区这个事实也不是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C项说明的对象是“音体美教育”,文段的重点在“素质教育”,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D。解析:42=6+10、62=10+26、102=26+74、262=74+(602),即每一项的平方等于它后面两项之和。
44.【答案】B。解析:积数列变式
2×3+3=9,3×9+3=30,9×30+3=273,30×273+3=(8193)
45.【答案】D。解析:分组组合数列。每两个一组,后一个数分别是前两个数的3、4、5、(6)倍,300×6=(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