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常识判断 |
第 4 页:言语理解 |
第 9 页:数量关系 |
第 11 页:资料分析 |
第 13 页:图形推理 |
第 14 页:定义判断 |
第 15 页:类比推理 |
第 16 页:逻辑判断 |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26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常形”
B. 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变形”
C. 比较“变形”和“常形”差异
D. 论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是文段的主题句,可概括为“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常态”。因此,本题答案为 A。
27 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 甚至 由 如
B. 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 即使 或者 因为 除非
D. 即使 甚至 因为 只有
参考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虚词辨析题。由后文“也”可知第一空应填入“即使”,“即使……也”构成让步关系;第二空填入“甚至”表示递进关系;第三空填入“因为”表示因果关系;第四空填入“只有”表示条件关系。因此本题答案为D。
28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遇上难堪的误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但你千万不要让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侵入自己的思想里,甚至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人在面对误解、批评、辱骂时应对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B.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才能成就任何事情
C. 人在做事过程中要学会忍耐,忍耐过后会有美好的结果
D. 理性的沉默胜过无谓的争执与解释
参考答案:D 解析:本段文字的主旨就是人在面对误解、批评、辱骂时应该具有的心态和合适的做法。
A项说法过于绝对,文段是说面对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时,获胜的唯一战术是保持沉默,避免正面冲突;但这不代表人在面对误解、批评、辱骂时只保持沉默即可,而无需其他行动。B、C项说法中的“成就任何事”“做事过程中要学会忍耐”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理性的沉默胜过无谓的争执与解释”是对文段的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故选D。
29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_______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_______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_______于自己的园地,不管那是音乐、绘画还是书籍。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迷醉 不止 沉湎
B. 陶醉 不只 沉湎
C. 迷醉 不只 沉溺
D. 陶醉 不止 沉溺
参考答案:
A 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 “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根据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说明“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迷醉”更符合语境。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而“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所以可排除C。因此正确答案为A。
30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线纹。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
A. 人的皮肤由几部分构成
B. 人的指纹的类型
C. 构成人的皮肤之一的表皮部分
D. 人的指纹
参考答案:D 解析:首句介绍人的皮肤由三部分构成,第二、三句具体展开介绍指纹,指出人的指纹各不相同,第四句将指纹分成了四种类型。通过分析可知,文段主要在讲述人的指纹。故本题选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