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国家 > 正文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最后冲刺题及答案六

来源:考试吧 2013-11-17 15:51:49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将于2013年11月24日进行,为方便考生能够及时掌握复习情况考试吧整理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最后冲刺题及答案六供考生学习参考。
第 1 页:常识判断
第 4 页:言语理解
第 10 页:判断推理
第 14 页:资料分析

  51、①尤其是对泄密者,《信访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违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可以看出,这项规定相当的“温柔”

  ②剥开表象我们发现,举报成为一种高危行为的实质在于我国目前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软弱

  ③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泄密者和打击报复者的惩治缺乏威慑力

  ④这种软弱,一方面表现在没有专门的举报人保护法和专门的保护机构

  ⑤所以,“泄密者”在举报人被打击报复案件中,是一个“关键词”

  ⑥而举报人遭受到打击报复的严重后果,很多与被举报受理机关“出卖”脱不开干系。如果被举报人根本就不知道举报人是谁,何来的打击报复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③①⑥⑤

  B.②①⑥④③⑤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②⑥④③⑤

  正确答案是A 解析:首先,根据“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固定搭配,可知④和③必须排在一起,句②作为提出问题的句子应该放在句首,句④中的“这种软弱”紧接句②,句⑤中有表示总结的词语“所以”,应置于句尾。本题正确答案为A。

  52、 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增强,但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却还有待加强。实际上,这种吸附力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而要让“精英移民潮”消退,让本土精英在国内创富,就必须继续大力改善各种社会环境、创业条件。毕竟,温暖的土地才能吸引候鸟的长居。要使得这群移民精英早日回归,在医疗社保的完善、教育的公平、制度的透明、公民社会的形成等方面,都需要努力。这些才是增强人才精英吸附力的关键所在。并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但是本土精英创业的热土,更将吸引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人才来华追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精英移民潮”产生的原因

  B.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本质上是一种归属感

  C.我国亟须改善社会环境和创业条件,以增强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

  D.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本土精英回国创业,更重要的是吸引外国人才来华

  正确答案是C 解析:本题是意图推断题。由文段首句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故首先排除A项。文段说“这种吸附力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由“更是”一词可知B项“本质上是”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前半句说法错误,后半句则属于偷换文段内容,原文是“更将吸引”而非“更重要的是”,且D项并非文段意图说明的内容,故排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53、垃圾焚烧法是一种实践多年的垃圾处理方法,它比起填埋法占地面积小,效率高,曾一度被视为一种“减量快”的好方法,吸引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然而,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后,垃圾焚烧法却一直未能被广大民众接受,其弊病突出表现在其潜伏性污染更重、耗资昂贵、操作复杂和浪费资源等方面。尽管其污染防治技术在日益改进,但至今尚不成熟,还不能经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垃圾焚烧法的优点

  B.垃圾焚烧法的弊病

  C.垃圾焚烧法的前景

  D.垃圾焚烧法的污染防治技术

  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是一道主题概括题。文段首句介绍垃圾焚烧法的优点,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即“然而”后面的内容,也就是“垃圾焚烧法的弊病”,因此B项是文段论述的主题。C项文段没有涉及,文段只是说垃圾焚烧法“至今尚不成熟”,并没有对其前景进行描述。D项不是文段谈论的重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4、除了内部监督、上级监管,更需要公众监督。“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自己监督自己是靠不住的;同样,老子监督儿子,有时也靠不住。最好的监督就是让老百姓监督,让媒体监督。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无法更好地监督,这就需要打造阳光企业,打造阳光企业的关键就是决策透明、管理透明、薪酬透明、等等。如果不透明,公众想监督也监督不上,即便监督了也是事后监督,比如发生了天价酒事件之后,公众才能按图索骥,穷追不舍,而这往往有些贻误。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法官

  B.公众监督对于打造阳光企业的重要性

  C.企业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上级监管,更要依靠内部和公众的监督

  D.实现公众监督的前提是企业提升自身的透明度

  正确答案是D 解析:文段讲述的是公众监督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做到信息对称、企业透明,公众监督才能实现。A项只是文段之中的一句引语,是为了引出公众监督的必要性,不是意图强调的内容。B项未理清二者的关系,虽然公众监督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但是只有先打造阳光企业,才能实现公众监督,故不选。C项内部监督不是文段强调的内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公众监督。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55、遏制“屡教不改”,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一再重犯的问题企业,不能简单地整改了事,要对相关负责人依法依规问责,纪委、监察、司法、公安等部门都要依法介入。有的企业是“你审你的计,我犯我的规”,甚至怀揣着“犯了再改、改了又犯”的心态,如果仅仅“罚酒三杯”,相关负责人就不可能长记性。同时要建立事后追究制度,有的负责人违规操作了,但还没审计出来问题,就走人挪新窝,对这样的负责人同样需要追究责任。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是( )。

  A.要从根本上遏制问题企业“屡教不改”的现象

  B.建立负责人事后追究制度比依法依规问责更重要

  C.治理问题企业,需要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并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

  D.问题企业不能简单整改了事,需要依法依规问责和建立负责人事后追究制度

  正确答案是D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遏制问题企业“屡教不改”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关联词“同时”之前是一方面,“同时”之后是另一方面。即既要对相关负责人依法依规问责,又要建立负责人事后追究制度,故D项概括最为全面。A项只是概括说明现象本身,未能说明问题的解决方法;B项表述有误,文段未体现二者哪个更重要的问题;C项只提到了前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本题选D。

  56、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择校”成为无数家长心中的痛。择校,归根到底争抢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稀缺导致待价而沽的状况,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和不均。经过改革开放,一些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有了社会的资源,一方面它们可以大量使用纳税人的钱,一方面又可以招收高价生,可以说把计划经济的好处、市场经济的好处全都集于一身,这显然很不公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稀缺

  B.一些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用了社会资源,需要整顿

  C.“择校”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

  D.我国应该改善目前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和不均的状况,相对平均地分配优质教育资源

  正确答案是D 解析:本题是道意图判断题。A、C项都是文段阐述的事实,而不是“意在说明”的内容,故排除。B项仅是文段列举的例子,并非文段重点,且其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到对于一些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用社会资源的现象应该如何处置,只是针对这种现象予以评价“这显然很不公平”,故排除B项。D项围绕文段提及的重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展开,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措施,是文段意图说明的内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7、对于舆情应对,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但“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学,态度不诚恳”却是某大学教授总结出的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三大弊病。例如,面对民生问题中的种种质疑,有关部门的回应却常常让人觉得“雾里看花”。在塑化剂排查中称“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给人留下无限猜想空间。另外,政府对诸多民生问题的回应“避重就轻”。菜价上涨,强调“市场规律”“天气原因”,而对利益集团在流通环节中抽取的巨额利润避而不谈;塑化剂被曝光,调查结论语焉不详,却详细列出“媒体黑名单”称其报道在制造紧张情绪。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说辞简直一戳即破,对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毫无裨益,倒添反感。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政府应对舆情,没有做到足够重视

  B.政府面对舆情时的说辞主要应增强民众的信任感

  C.政府面对舆情时不应该过多寻找客观原因,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D.政府应对舆情时,应做到信息透明,态度诚恳,而不能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

  正确答案是D 解析:本题是一道意图推断题。由文段首句“政府不可谓不重视”可知A项错误。文段最后一句主要是说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那些无关痛痒、避重就轻的说辞不但不能增强民众的信任感,反倒会增添民众的反感,而不是要强调“政府面对舆情时的说辞主要应增强民众的信任感”,B项属于无由推断。C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文段可知,政府面对舆情时很多并不是针对自己的错误,故“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无从谈起。文段意在说明政府应对舆情应该有适当的态度和方式,D项切合文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58、“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什么还要让阅读再增加一些分量?”说起自己的“浅阅读”生活,许多人这样说。“浅阅读”的出现与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有关,同时也与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选择有关。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资讯,这在拓展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对于这一现象,一些专家认为不必视同洪水猛兽。然而,面对“浅阅读”迅猛的攻城略地,“深阅读”越来越式微,许多专家还是感到忧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浅阅读”之所以取代了“深阅读”是因为它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B.“深阅读”越来越式微引发有识之士的忧虑

  C.“浅阅读”和“深阅读”对社会的不同影响

  D.“浅阅读”时代亟需强调“深阅读”

  正确答案是D 解析:“对于这一现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都是在描述一种现象,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上信息爆炸带来的众多选择,“浅阅读”应运而生,并取代了“深阅读”。接下来,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然后话锋一转,提出许多专家对此感到忧虑,重点落在“然而”之后的内容上。许多专家对“深阅读”的式微感到忧虑,言下之意即希望人们能够多进行“深阅读”。A项说的是文段中的现象,不是意在说明的内容。C项“对社会的不同影响”从文段中无从得出。比较B项和D项,B项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说出解决方法,而D项则是在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发出了一种呼吁的声音,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59、不管人们如何界定“人文科学”,文、史、哲始终是人文科学的主干。它们不仅传递着文明的薪火,塑造了人们的人文理想并培养了社会自觉,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格和精神气质;它们不仅探究人性的真理,而且创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一个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学艺术来培养想象力,要靠哲学来培养洞察力,要靠史学来培养求真的意志和求真的理想,也要靠人文科学来维系一个国家的文化血脉和文化生态,维持一个民族的精神深度和思想的庄重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文学、史学和哲学始终是人文科学的主干,对民族和国家起着重要作用

  B.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科学

  C.人文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深刻地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统一

  D.今天,我们应当重建人文价值

  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文、史、哲作为人文科学的主干,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极力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科学。A项是文段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文段的意图。C项,人文科学毫无疑问具有学术性,从文段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它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因此C项表述本身无误,但它只是对人文科学的性质的归纳,并非文段的意图,因此不选。D项,“重建”一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而且文段的论述主体是“人文科学”,而不是“人文价值”。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60、值得一提的是,结束了闭关锁国历史的中国,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我们几乎翻译引进了世界其他文明从古至今的所有经典著述,这意味着中国现在所拥有的书籍包含了两套独立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套是我们中国独一无二的经史子集,一套是世界文明的清晰脉络。这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不能比拟的。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两套体系发生作用。我们的,我们一直珍视着;世界的,我们也一直在学习着,然后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目前所拥有的书籍数量居世界首位,我们应当保持这个优势

  B.我们需要在保护、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学习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C.我国应当珍视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D.目前我们要做的是使我们的知识体系“世界化”

  正确答案是D 解析:文段首先提到中国拥有书籍的现状,指出“这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不能比拟的”,然后指出“现在需要做的是”,很明显,前面的内容都是铺垫,重点在于指出,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使这两套体系发生作用”。A项,文段是说中国拥有的书籍包含的知识体系完整,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并非是说书籍数量多,故A项说法错误。C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属于过度引申;并且“珍视自己独读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谈到了一个方面,并不是“使这两套体系发生作用”的方法。B项谈到了两个体系,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它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体系并重,二者并不发生作用,中国的仍然是中国的,世界的仍然是世界的。由结尾的“然后呢”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对这种片面的做法的,故B项不选。由我国翻译了几乎所有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可以看出,对于外来文明的中国化,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与此相对应的中国文化“世界化”,很明显是缺乏力度的。所以要“这两套体系发生作用”,目前要做的工作是“使我们的知识体系‘世界化’”。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20天通关:2014国家公务员考前提分方案

  考前必看:2014国家公务员考前15天突击提分方案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