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常识判断 |
第 5 页:言语理解 |
第 9 页:数量关系 |
第 11 页:图形推理 |
第 12 页:演绎推理 |
第 15 页:资料分析 |
66、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价值观的界说,存在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B.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观的解说,把经济学意义倒置为第一位
C.人们应舍弃一切功利性的东西,只注重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和精神境界
D.追求“名利”就是把“价值”功利化、工具化
参考答案:B 解析:第三段首句“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观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承接第二段的末句,暗含了B选项的意思。因此B选项正确,当选。A选项在原文中没有体现,排除。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相悖,排除。D选项理解过于片面,排除。
67、 对文章末段划横线的“异化”理解正确的是( )。
A.把“名利”作为纯然的身外之物作为人的价值尺度
B.整个社会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和维护
C.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
D.把“价值”作为功利性、工具化的理解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运用就近原则。由末段的倒数第二句话可知,对“异化”理解正确的是B
选项。A选项是对“‘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的错误理解,排除。C选项只表达B选项涵义的一个方面,排除。由末段可知,防止社会“异化”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为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而非“异化”是把“价值”作为功利性、工具化的理解。
68、“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靠激励,也有人寄希望于惩戒。这些都不无道理,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法治精神的作用。常见媒体有这样的报道,一些考试尽管监考人员众多,监考规则严格,技术手段先进,却依然难以杜绝各种作弊行为。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规则活在心中,自然会有“不逾矩”的行动约束。以上文字意在强调( )。
A.“法之必行”可有多种动力来源
B.法治精神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力
C.规则本身并不能杜绝违规行为
D.法治精神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规则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为意图推断题。文段由转折词“但”引出主题句,即“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法治精神的作用。B选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故选B项。
69、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意思是要求学者能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具有普适性,而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梵文等外语,仅从白话本、汉译本这些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掌握古文字和外语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
B.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C.正确解读语言文字是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
参考答案:D 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语言文字功底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来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可见作者意在强调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的深度和水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70、龚琳娜是职业演唱家,训练和技巧都足够。相信她也能站在台上唱歌曲,唱民歌,而且不会比她的同行差。然而,她选择了《忐忑》,这和赵半狄掰断画笔选择熊猫,叶永青放弃过去选择画鸟完全一样。幸运的是,他们都在这个充满无数创造物的世界里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方式,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去创作。不幸的是,他们不得不借助于同样无限量的误解和网络上的口水才能为世人所知。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悄然为众人打开了一扇门,却没有多少人笑完之后走进去,进入门后更为宽广的世界。
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对龚琳娜选择《忐忑》的态度是( )。
A.矛盾
B.反对
C.无奈
D.不解
参考答案:C 解析:从文段中的“幸运”“不幸”“更不幸”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为龚琳娜 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且为大众所接受的表达方式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对这些作品只 是流于表面的接受,而不是真正地解读感到悲哀。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龚琳娜选择《忐忑》 的态度应该是无奈。故本题选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