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北京 > 正文

2014北京公务员《行测》考前预测题及答案四

来源:考试吧 2013-12-03 18:19:40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将于2013年12月8日进行,考试吧特整理“2014北京公务员《行测》考前预测题及答案”供考生参考练习。
第 1 页:常识判断
第 4 页: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 8 页:数量关系
第 10 页:图形推理
第 11 页:演绎推理
第 13 页:定义判断
第 14 页:资料分析

  46、 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此文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主要观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离间

  B.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

  C.应试教育的底色积重难返

  D.文理分科是时候抖落一身的历史尘埃了

  参考答案:B系统解析:做此题时要注意读懂题目。题干说“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此文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里“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自然只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赞成取消,一是不赞成取消。很明显,此文作者是赞成取消的。而作为赞成取消的一方,作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代表性体现在哪里?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此题答案就出来了。第四段作者明确提出了反对文理分科的原因:“不客气地讲,文理分科正成为一部绞杀人才的机器。”该篇文章的代表性也正体现在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理分科的严重后果,给人以迎头棒喝之感。故本题答案为B。A项是朱永新的观点,而非作者自己的观点,D项只是作者在“文理分科取消与否”的讨论中所表明的立场。

  47、 下面对“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本义和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B.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容量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提高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做法

  C.本义是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信誓旦旦的承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文中的含义是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钟情于对提高升学率有用的知识和做法

  D.本义是尽管到处是水,但我肚子容量有限,只能喝一瓢。文中的含义是要彻底改变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只能坚定不移的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原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贾宝玉用此语试图化解林黛玉刚刚上来的醋劲。后多用于鸳鸯蝴蝶小说中,男主人公对女子的誓言。而本文作者在此用以形容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具体含义作者已在破折号后阐明:“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因此本题答案为C。

  48、 第五段中【】处应填入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云亦云

  B.唯唯诺诺

  C.浅尝辄止

  D.亦步亦趋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从括号前的句子来看,作者说的是那些附和文理分科的人只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其观点也没有深度,只流于现象的表面。故填“浅尝辄止”最合适。

  49、 对造成文理分科的主要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思想认识上以为“术业有专攻”

  B.维持学校的旧有体制,不思变革

  C.高校专业的设置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教育做出文理分科的选择

  D.基础教育被功利主义所劫持,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答案:D系统解析:“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增砖添瓦的目的”,“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凡是没帮助的则弃之如敝屣”,都说明导致文理分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这种功利性显然使得基础教育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本题答案为D。

  50、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0-55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已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A系统解析:由“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可知,中国之道是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而非“渗透着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故A选项表述错误。

  5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参考答案:B系统解析:由“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真个地球的命运’’可知,并非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命运的,A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可知,D选项将“许多原则”偷换为“原则”,以偏概全,排除。故本题选B。

  5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

  B.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

  C.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重申中国之道的理念

  D.要使中国文化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不能以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由“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可知C选项说法错误。

  53、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C选项是对文段中“……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的一种曲解,文中表述的意思是“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故C选项推断不合理。

  54、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的理念是普适的,是不会过时的,不需要具有兼容性

  B.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发展中国文化,更需要恢复传统文化

  C.我们推崇的古圣先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具有与民兴利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D.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依据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参考答案:C系统解析:由“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可知A选项说法错误。由“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可知B选项说法错误。由“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依据”可知,D选项说法错误。由“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可知,C选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55、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5-60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以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下列对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参考答案:A系统解析:由第一段首句可知,文章只是说“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而非天文学在远古时期“已经形成了”。且A选项把“痕迹’’换成“知识和观念”也不妥当,因此A选项错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专项练习题汇总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练习题及答案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