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上海 > 正文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八

来源:考试吧 2013-12-25 18:14:10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8日进行,考试吧整理“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八”供考生参考学习。
第 1 页:常识判断
第 4 页:言语理解
第 8 页:推理判断
第 12 页:资料分析
第 14 页:数量关系

  31面对管理上的危机,必须要承认全国各地的城管也在做出导种改善形象的努力,诸多“柔性”执法的形式被纷纷推出。然而,城管系统的改革真正需要反思的。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要深刻反省“排他性”的执法模式,并逐渐过渡到“共享式”的服务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从排他走向共享,要求为城管立法要汲取各方的意见,尤其要以执法对象为立法主体,并要通过设置一股实质性的监督力量,实现对城管合法权力的确立和规范。一言以蔽之,只有城管的职能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城管的治理危机才能真正解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城管做出的各种改善形象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成效

  B. “排他性”的执法模式是制约城管改革的关键所在

  C. 从管理走向服务,才是城管改革的方向

  D. 应引外部的监督力量以实现对城管的有效规范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城管做了许多改善形象的努力,接着以“然而”转折说明城管系统的改革需深刻反省“排他式”的执法模式,并逐渐过渡到“共享式”的服务模式。最后以“一言以蔽之”得出结论.只有城管的职能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城管的治理危机才能真正解决。C项是对末句主旨观点的同义转换,故本题答案为C。

  32西藏的一些高僧往往以经年累月的光阴用五彩细砂石砌成巧夺天工的曼荼罗图案,整个过程中,作业者口诵经文、心存敬意、屏息凝视、一丝不苟。几经辛苦,到了功行完满的一刻。却会毫不留恋地一手抹掉。这一种态度,对惯于享用先进科技和讲求功效的现代人来说,骤看简直不可思议,但细心省察下。却寓意深远。

  最准确表达这段文字中“寓意”的意思的是:

  A. 人生的一切繁华景象归根到底都是无常的

  B. 应对生命保持高度的敬畏感

  C. 应认真庄严地投人生活又不为生活中的得失所累

  D. 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精神上的安顿

  参考答案:C

  解析:“寓意”的主体是“这一种态度”。由文段可知,“这一种态度”指的是,西藏的高僧在制作曼荼罗图案时花费了长时间的光阴和巨大精力,在功行圆满一刻却“毫不留恋地一手抹掉”。理解可知,这一种态度的寓意是,认真庄严地对待生活,但不应在乎生活中的得失。因此本题选C。

  33北京、上海、广州人口目前皆超千万,从数量意义上来说,给予其超级大城市的头衔理所应当,然而,准备在这些超级大城市中的较长时间或终生停留的人们是否能幸福地留守,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还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庞大的人l21数量与数量扩大之后的现实落差,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超级大城市发展道路上一个凸显的矛盾。矛盾的化解,需要将压力分散,让超级大城市“瘦身”,让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相适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在超级大城市中生活或停留的人们幸福感相对较低

  B. 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道路上矛盾凸显

  C. 中国的超级大城市应该通过“瘦身”以化解矛盾

  D. 北上广与“超级大城市”的头衔极不匹配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从数量上来说,北上广符合超级大城市的头衔。但从幸福感方面来说,却还是一个未知数:接着指出庞大的人口数量与数量扩大之后的现实落差成为中国超级大城市发展道路上一个凸显的矛盾。最后指出要化解这一矛盾应让超级大城市“瘦身”。A、B、D三项在文段中均有提及,但非文段主旨所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4中华文化传统,历来重视价值教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到了先于授业和解惑的位置。可如果仔细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有一些反思,就会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大中小学都包括在内,除知识教育以外,所谓的价值教育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极其混乱。这样一种教育如果说它失败,有些人可能不愿意接受,但说它不成功,相信没有人能够反对。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背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B.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C. 当前教育的失败性主要体现在价值教育的缺失上

  D. 价值标准的混乱使我国的价值教育收效甚微

  参考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华文化传统历来重视价值教育并以《师说》来说明。接着以“可”表转折说明我国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的缺失.最后指出这种教育是不成功的。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说明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教育应该受到重视。A项未提到“价值教育”,C项“主要体现”的表述在文段中没有依据.D项本身说法有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5我们要给爱憎分明__________越来越清晰的坐标,而不能让它像抽象派的画笔一样随意 画来画去。”这是典型的对抽象派的__________的凭个人肤浅的感觉认识而导致的偏见。事实上,抽象派的画根本不是像大家所看到的好像是看似简单的随意之作,其实创作者每一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 确立 断章取义

  B. 圈定 信口开河

  C. 提供 似是而非

  D. 建立 以点带面

  参考答案:C

  解析:第一空,“圈定”与“坐标”搭配不当,排除B。根据“凭个人肤浅的感觉认识而导致的偏见”可知第二空所填词应含贬义,“以点带面”形容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感情色彩与题意不符,排除D。“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和原意。不适用于对抽象派画笔随意的判断,排除A。“似是而非”意为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含贬义。与后文“好像是看似简单的随意之作,其实创作者每一笔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对应,当选。故本题答案为C。

  36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________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________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甜蜜 孑然一身

  B. 奇异 形单影只

  C. 酸涩 孤苦伶仃

  D. 苦涩 踽踽独行

  参考答案:D

  解析:由句意和表转折的“而”字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美丽”构成转折关系。“甜蜜”、“奇异”均不符合要求,排除A、B。“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由句意可知.此处主要强调的是“孤独”,而非“困苦”.故排除C。故本题选D,

  37智慧的获得需要缘分,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也许某一天看见一个孩童天真的笑脸,看见自家院子里一朵海棠花开,你突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了晤了生命的智慧,便开启了生命的自主自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 醍醐灌顶

  B. 无欲则刚

  C. 大彻大悟

  D. 如梦初醒

  参考答案:A

  解析:关于获得智慧的过程,文段强调了两点:随缘、突然。只有“醍醐灌顶”符命文段所指。“醍醐灌顶”形容听了高人指示突然顿悟。故本题答案为A。

  38“悲情”似乎很容易成为媒体的一种__________,在关注弱者时“贩卖”悲情;在各类电视纪实节目中,讲述悲情;春运了, __________不能回家的悲情;奥运丢失金牌了,讲述遭人暗算的悲情……悲情似乎无处不在。只是,当“悲情”成为习惯性“卖点”时,它的边际效应一定在递减。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焦点 宣扬

  B. 手段 夸张

  C. 习语 诉说

  D. 选择 渲染

  参考答案:D

  解析:第一空,“焦点”与“一种”搭配不当,排除A;根据句意可知,“悲情”是媒体常用的主题,而非习惯用语,“习语”不合句意,排除C。第二空,“夸张”与媒体报道的客观性相悖,排除B。故本题答案为D。

  39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这样文化、尤其是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当然有些也是隔代遗传.甚至经过世纪尘封。有些经典的命运非常孤独,有些好得多。经典是时间的造物。在时间中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入进来。经典不怎么时髦,经典是安静的。经典等待着。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

  对这段文字意思概括最准确的是:

  A. 重读经典有利于文化传承

  B. 经典的生命需要读者来重塑

  C. 尘封的经典更值得去品味

  D. 经典的命运各不相同

  参考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由此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其后说明经典的命运各不相同.最后说明经典的复活需要等待一个好的读者。其意在强调读者的重读、重塑对于复活经典的重要作用。B项“经典的生命需要读者来重塑”符合文意。当选。

  40政府当然应该接受批评,但批评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如城管,你可以批评授权过度.也可以批评一些地区没有将城管纳人体制编制带来的执法倾向的不当。但在网上整天发一些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准确事实描述的图片故事,就不是一种正常的批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政府应该接受人民的合理批评

  B. 只有走正规的渠道,批评政府才能奏效

  C. 批评政府应该有理有据。遵循事实

  D. 批评政府不能靠煽动民众情绪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论点“政府当然应该接受批评,但批评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其后以具体事例展开论述,佐证此论点。“批评政府应该有理有据,遵循事实”与论点符合,故答案为C。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