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行政能力 > 模拟试题 > 上海 > 正文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九

来源:考试吧 2013-12-26 14:21:48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2014上海公务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8日进行,考试吧整理“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及答案八”供考生参考学习。
第 1 页:常识判断
第 4 页:言语理解
第 7 页:推理判断
第 11 页:资料分析
第 13 页:数量关系

  36①因自然气候的变迁、无序的放垦、环境的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因素,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这个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富庶之地。其羊绒的品质近年来也在__________。

  ②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各地的民间习俗同多于异,如悬挂菖蒲艾喜、佩香囊、赛龙舟、涂雄黄饮雄黄酒、吃咸蛋吃粽子、尝时令鲜果等,据说这些传统活动可以__________百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 蜕化 祛除

  B. 退化 祛除

  C. 退化 驱除

  D. 蜕化 驱除

  参考答案:B

  解析:“蜕化”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①句中用来形容“鄂尔多斯的羊绒品质”,用“退化”更恰当,排除A、D两项。“驱除”指驱逐;排除。“祛除”指驱散;消除。常用来形容疾病、疑惧等。第②句中与“百病”搭配,应用“祛除”,排除C。故本题答案,B。

  37幸福有没有标准?我认为,现实生活离不开比较,但是幸福的比拼__________,本身就是比较的事情。幸福耐不住人家打扰,经不起科学研究,当幸福成为指数、成为概念、成为一批标准时.也就变得__________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混乱 一文不值

  B. 私密 可有可无

  C. 模糊 无足轻重

  D. 荒诞 遥不可及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得出答案。句中说的是当幸福成为指数、成为概念、成为一批标准时,人们也就越不容易感觉到幸福了。选项中能表达此种含义的只有“遥不可及”。第一空中填入“荒诞”也与文段反对比拼幸福的观点相一致。本题答案为D。

  38随着电子计算机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它的体积大大缩小,成本大大降低。性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技术日益紧密地与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各种信息网络,这些信息网络,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的形成,是世界高技术发展,特别是电脑和通信发展日益结合的结果。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 电子计算机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B.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形成信息网络

  C. 信息网络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D.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B

  解析:“信息网络”在文段中多次出现,可知文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信息网络”,排除与此无关的A、D两项。文段先交代背景,指出计算机性能明显提高,后指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结合逐渐形成信息网络,最后再强调信息网络的形成是电脑和通信发展日益结合的结果。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形成信息网络。答案为B。

  39截至2011年底,日本的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230%。远远超过目前欧债危机中的几个高危国家。按照常理,一个国家的负债水平如此之高,那么其借贷成本也就是国债收益率也必然水涨船高,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到投资者购买其国债,否则无法和国债风险相匹配。而国债收益率上升,又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发债成本提高,除了还债能力受到影响以外,继续发债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这就是欧债危机的恶性循环模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欧债危机恶性循环模式的经济学原理

  B. 日本有陷入欧债恶性循环模式的可能

  C. 低还债能力挤压Et本继续发债的空间

  D. 负债水平过高导致日本借贷成本高涨

  参考答案:B

  解析:文段先给出日本的负债比重过高的现实,然后通过与限债危机恶性循环模式的类比,暗示日本有可能陷入类似的经济危机,B项与此相符。文段论述的对象是日本,而非“欧债危机”.排除A。“低还债能力”无中生有,排除C。“这就是欧债危机的恶性循环模式”是文段的落脚点,D项没有点出这个落脚点,不如B项准确。故本题答案选B。

  40艺术博物馆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艺术家的机构”演变为今天“公众的艺术机构”。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总监、策展人发现,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和捐赠人、收藏家、同行打交道,而是如何把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缺乏相关的艺术体验的普通人吸引到艺术博物馆里来。潜在的观众群不进博物馆是因为他们不懂艺术史,缺乏棚关的艺术体验,一直认为博物馆不欢迎他们,里面没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消除这种“不舒服感”首先需要淡化艺术博物馆的精英色彩。艺术并不只关乎大人物,更关乎普通人。从社会学角度讲,后者更重要。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艺术教育的普及将大众引向博物馆

  B. 去精英化是当下艺术发展的方向

  C. 艺术博物馆应主动贴近普通大众

  D. 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艺术博物馆发展至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普通人吸引到艺术博物馆里来。接下来具体说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艺术博物馆需要淡化精英色彩,即艺术博物馆应主动贴近普通大众。故本题答案为C。

  41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__________。这在__________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深阅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资讯 拓展

  B. 信息 延伸

  C. 新闻 扩大

  D. 内容 开拓

  参考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开拓”不能与“知识面”搭配,排除D。根据“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可知,“资讯”更符合文意。因为“新闻”与“消息”都涵盖在“资讯”里。故本题答案为A。

  42鲁迅是令我肃然起敬的中国作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人品与作品是一致的,他的言论即是他的行动。毋庸讳言,当下我们的文坛并不缺乏有思想智慧、有叙事能力、有语言技巧的作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家,虽著作等身、荣誉满载,可是人本与文本南辕北辙。人品与作品天上地下。这样的作家多了,久而久之,读者对作家的信任感将大大减弱,对文学的认知和情感也将因此改变。这对整个文学艺术来说都是莫大的遗憾和损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鲁迅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作家。因为他的言论即是他的行动

  B. 对作家的信任感的高低决定了读者对文学的认知和情感

  C. 在当代文坛,作家人本与文本背离的现象非常普遍

  D. 作家应注重对自己品格的塑造,以保证人品与作品的一致

  参考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鲁迅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人品与作品是一致的,接下来说明了当下我们文坛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作家人本与文本南辕北辙,人品与作品天上地下,最后阐明了这样下去将会带来的危害。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对于一个作家,人品与作品必须保持一致。故本题答案为D。

  43中国中古政治制度有秦汉与隋唐两大典型,其组织与运用截然不同,然秦汉型如何一变为隋唐型,则由魏晋南北朝三百数十年间政治社会情势之积渐演变有以致之,非出某一人物之特意革创者。故魏晋南北朝时代之制度,其本身虽不成一典型,然欲观秦汉制度如何没落,隋唐制度如何新生,则必当于此一纷乱时代求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意义重大

  B. 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发展脉络较为模糊

  C. 魏晋南北朝是秦汉与隋唐的过渡时期

  D. 政治制度的沿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参考答案:A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魏晋南北朝作为秦汉、隋唐两大典型的中古政治制度的过渡阶段,这段历史对于研究秦汉制度没落、隋唐制度新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段意在强调的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A。

  44他们的文童必然是________.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流传下来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八股文。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朗朗上口

  B. 扦格不通

  C. 抑扬顿挫

  D. 佶屈聱牙

  参考答案:D

  解析:由“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可知,横线处应填入一个贬义词,排除A、C。“扦格不通”意为固执成见,不能变通。“估屈聱牙”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由词义可知“估屈聱牙”更契合句意。故本题答案为D。

  45文化与生命 ,与生命相渗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___________人类历史文化的倒影。好比我们弯腰低头俯对河水.我们看到的水中映像便___________是正相了,但是我们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色地接受这___________的倒影……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在 俨然 宿命

  B. 共生 完全 可怕

  C. 伴随 必然 艰难

  D. 纠缠 几乎 沉重

  参考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与生命相渗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可知,文化与生命是生死与共的关系,“伴随”、“纠缠”均不能表达出这层涵义,排除C、D。第三空填“可怕”与“满脸赧颜羞色”的语境不相符,排除B。故本题选A。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