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 5 页:数量关系 |
第 7 页:判断推理 |
第 11 页:资料分析 |
第 15 页:常识判断 |
第 17 页:参考答案 |
11.我们向往自然,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却不怕自然灾害。我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希望自己能如水般清澈,如草般茂盛。我们喜欢恬静的生活,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但当自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也绝不会退缩。人是因自然而生的,但却不会因自然而亡。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更加懂得与大自然相处,在自然中生活,我们培养了一种韧劲。我们懂得利用自然求得安稳,我们知道追求自然提升境界,我们更明白在灾难后我们会一如既往,我们更清楚人与自然是唯一的主题。本段文字的主旨是( )。
A.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B.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在自然中生活
12.蒲松龄(1640—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耗尽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其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对文段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简介
B.《聊斋志异》的内容
C.《聊斋志异》的价值
D.鲁迅等人对蒲氏的评价
13.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l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段主要说明了( )。
A.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时间、用途及其意义
B.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军罪恶行为的见证,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C.奥斯威辛集中营成立了纪念馆,并划定了默哀区
D.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缘由
14.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云变化得太快,让人捉摸不透
B.云的形状各异,变化万千
C.云是天气的招牌,能预报天气
D.云的形状更多的像动物
15.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从而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欧洲与中国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B.人类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C.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D.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6~20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荒野与文明是对立的,现代人则认为,城市才代表着文明。荒野是充满野物的地方,在其中生存的一切只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法则,如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对文明的人来讲,荒野是危险的、残酷的、粗暴的,是与文明人相敌对的。欧洲人到了美洲大陆以后,就是通过征服荒野(包括印第安人)而建立文明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必然经历着征服荒野、拓展生活世界的艰难历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物质需求的扩大,人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栖居地。寻找新栖居地的过程就是征服荒野、开垦新土地的过程。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还曾迫于粮食短缺的压力,而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垦新土地。例如,开发“北大荒”。被开垦前的“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滔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人们这么形容“北大荒”时,绝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的荒凉。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荒野越少,这个世界就越文明、越美丽。
生态学知识的逐渐普及,让我们看到了荒野的重要价值。荒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绝不仅在于为在城市呆腻了的人们提供某种新鲜的美感,荒野的存在甚至是文明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是个“科技万能论者”,你当然不会这么看。你仍然会坚持认为,荒野与人类文明是敌对的,只有彻底消灭了荒野,把地球彻底人工化,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好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科技万能论”,接受了生态学。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只能生活在生物圈之中,不能凌驾于生物圈之上;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必须让其他生物好好繁衍、生长,自己才能好好繁衍、生活;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人类不能像“上帝”那样通过说话(逻格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人类的食物只能来自生物圈内的其他生物,归根结底只能来自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等自养生物,人类无法用泥土(或无机物)直接合成有营养的食物;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肺”,湿地是地球生物圈的“肾”,保护好森林和湿地是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森林和湿地就是典型的荒野!可见,生态学对文明的启示是:文明必须与荒野相伴,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彻底消灭荒野之日就是生态系统总崩溃之时,从而是人类文明总崩溃之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在法国生态学家克洛德·阿莱格尔看来,城市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最为激烈的地点”,是“威胁整个地球、最大量的污染的源头”。城市地面被水泥或沥青硬化的比例最高,城市每天都产生巨量的垃圾,大城市用水极为浪费,城市人的粪便不再返回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医疗水平高的地方,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是发财机会多的地方,是竞争卓越性的地方……现代化过程必然也是城市化过程。一个国家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其城市势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中国正迅速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其城市建设也便随之迅速发展。如今许多城镇之升格为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人人口(包括暂住人口)的迅速增加,都是明证。
这是福,还是祸?要看我们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走对了是福,走错了是祸!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简单地步欧美的后尘。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面对那么广袤的一片土地,至今美国的人口密度也远比中国的低。中国有l3亿人口,却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少。只有走生态化小城市建设之路,才能既实现城市化,又避免生态崩溃。中央政府应该像当初(上个世纪80年代)建设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深圳——那样着手建设生态化小城市示范点(也可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特区)。这比任何工程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应列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议事日程。如果我们继续沿着现代性反生态的方向推进城市化建设,例如,继续扩大像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城市,劳民伤财地兴建南水北调这样的反生态的大型工程,不让城市人的粪便作为植物营养(或庄稼肥料)返回生物圈,利用城市经济优势把农村、林区的大树移栽城市(必造成部分大树的死亡),最终的后果可能是彻底的生态崩溃。只讲建设小城镇或小城市也不行,决不能缺了生态化这一关键环节!缺了这一环节,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和小城市同样可以导致生态崩溃。
16.第一段的关键词是( )。
A.征服 开垦 文明
B.开垦 城市 文明
C.荒野 城市 文明
D.荒野 征服 文明
1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的荒凉
B.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并没有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
C.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
D.作者认为,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工程是反生态的19.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13亿人口,却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且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少,是在说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要考虑自己独特的国情
B.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所以最好不要发展现代城市
C.只讲建设小城镇或小城市而不谈城市建设的生态化,也同样可以导致生态灾难D.不是要将所有的荒野都征服,才能够显示人类文明的程度和高度
19.对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荒野的重要性
B.人类消灭了荒野,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人类文明的总崩溃,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C.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城市必须与荒野共存
D.“皮”指的是与荒野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毛”指的是人类文明
20.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者所持的观点是( )。
A.严格限制城市规模,走小城市的发展道路
B.走生态化小城市建设之路
C.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区作为示范,以点带面
D.保护城市生态,实现生态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