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 5 页:数量关系 |
第 7 页:判断推理 |
第 12 页:资料分析 |
第 15 页:常识判断 |
11
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静寒之境”的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雪满中庭月映林,谢家幽赏在瑶琴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静寒之境”讲究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C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是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与“静寒之境”不符。A、B、D均能体现“静寒之境”。故本题答案为C。第11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人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12
下列对于偏见的说法,符合短文文意的是:
A.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B.偏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C.偏见是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D.传统的偏见观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根据末段第一句话可知8项正确,故当选。根据文章首段可发现A、C项是传统偏见观的体现,是本文否定的观点。由第二段首句“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可知,传统的偏见观并不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D项与文意相悖。故本题答案选B。
1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的是:
A.由于主观原因也会产生偏见,但这部分偏见是应当消除的
B.偏见是人的视界与被理解物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C.受到传统影响的人根据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同时形成了偏见
D.偏见分为合理的偏见和盲目的偏见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文章说的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对事物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偏差”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故8项当选。
14文中划线处所谓的“为偏见平反昭雪”指的是:
A.偏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可全盘否定,要正确认识和接受不可避免的偏见,并消除盲目的偏见
B.传统思想家试图扫除偏见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在偏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体系
C.历史上对偏见的口诛笔伐是不正确的,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D.理智是充满偏见的,扫除偏见也就是去了理智.保持理智就必须接受偏见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项的理论体系文中未提及;C项根据文末可知“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说法错误。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择A项。
15根据短文,偏见产生的来源不包括:
A.民族心理结构差异
B.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差异
C.个人智力的差异
D.主观认识的错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文中将偏见分为合理和盲目两种。D项是盲目的偏见的来源;A、B都属于历史传统范畴,是合理的偏见的来源。故选择C项。
16根据短文定义,下列属于盲目偏见的是:
A.农民老林认为农民就应该种粮.儿子承包山林就是“不本分”
B.美国邻居格林先生见到老王体罚孩子.认为他虐待儿童
C.工程师老陈告诉技术员小张一条合格品判别法则.小张便根据此法则判断,结果漏检次品
D.李教授根据经验确诊患者病情,结果使用仪器检测后发现误诊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B项说法有事实根据,不是偏见;C、D属于法则或经验错误,不属于偏见。故选择A项。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早在1972年就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则付出了时间的代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才开始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入选。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涵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那里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问的【 】,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 】。
17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的血脉相连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B项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表述错误,各种传统文化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物质遗产,故B项当选。
1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B.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C.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D.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划线句子表述为“对于许多民族”,而B项把范围扩大到“每个民族”,理解错误,故本题选B。
19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的表述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而句中的“这样一种背景”指代的是上文的“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故选择A。
2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一元化的侵蚀
C.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D.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A项的“定能免于失传”、C项的“必将导致……的趋势”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无中生有,且与常识不符。D项可由末段得出,故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