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与表达 |
第 5 页:数量关系 |
第 11 页:资料分析 |
第 14 页:常识判断 |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世间的物非常多,各有各的道理;世间的事非常多,各有各的做法。一个人要完全懂得一切道理和做法,正像庄子所说“以有涯逐无涯”,事实上必然办不到。而且咱们也并不完全懂得一切的道理跟做法。咱们可以用执简御繁的办法,把所谓道理与做法分为若干门类,提纲扼要地懂得他们。懂得了纲要之后,待碰到个别物跟事的时候,就可以用比照或类推的方法对付,往细密处精深处再加研究。
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以懂得许多物的道理。所谓懂得,不仅能够挂在E1头上“摆”一阵,而且能够心领神会,真个了解其所以然。学习了各种功课,咱们可能懂得很多事的做法。所谓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懂得了许多道理跟做法,咱们的生活才丰富,才美满。就日常来说,咱们就不会存着迷信的念头,说出无理的语言,做出狂妄的举动。就事业来说,就能把事业做好。咱们现在学习各种功课,就为要增长咱们的知跟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孑L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学如未学,又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况就大不相同。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和做法的记录,最重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说到“化为”,光是“读”绝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地使各种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乐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20
文章第一段庄子说的“有涯”指的是:
A.有限的知识
B.有限的道理
C.扼要的道理
D.有限的生命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简单理解,“有涯”指有边际、有限。结合四个选项,知识和道理都不是有限的,A、B本身错误,排除。庄子说的是有涯的生命。C项也并非“有涯”所指。故答案为D。
21孔子说的“为己”指的是:
A.为了自己有个好前程
B.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C.将所学归自己受用
D.自私自利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结合文段,作者支持孔子的“为己”说法,并进一步说明“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最重要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由此可知,孔子说的“为己”即将所学归自己受用。故本题答案为C。
22
第二段“学校里各种功课就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不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A.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是今后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
B.课程是本门学科知识的扼要
C.各种功课的内容都是世间知识道理的浓缩
D.学习了各门课程就一定能应对很多事情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D项“一定能”表述过于绝对,与句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
23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
A.说明读书要充实自己的知识
B.说明学者读书的目的不对
C.慨叹今天的学者学如未学
D.教育人们要乐于学习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咱们从此应该相信,学必须‘为己’才行”可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说明读书是“为己”,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选项中强调“为己”的为A项,当选。
24
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了知识,要亲自去实践
B.读书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和做法,要会说出书中的道理和做法来
C.每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
D.对书上所讲的道理和做法,不仅要知之,好之,而且要乐之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所谓懂得,不仅能够一是一二是二地说出来,而且确然能够这么做,这么就化成了自身的习惯”可知,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不是能说出来就可以,而是要能够去实践,然后化为自己的习惯。A项描述符合原文,B项描述不符合作者观点。C、D两项的描述都可在文中找到。故本题答案为B。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结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善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人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人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25
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诗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我国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
B.作者对打破韵律的诗篇多加赞赏,但对唐诗近于桎梏的格律饱加诟病
C.短文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唐诗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D.不同诗人的诗各有特色.但“形式美”是所有唐诗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A项错误,文章并没有论及唐诗的广泛流传与书法艺术的关系:B项“饱加诟病”没有体现;D项形式美并非所有唐诗的共同特征。故答案选C。
26对于文中划线的“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理解错误的是:
A.杜甫的诗成就极高,成了后人的金科玉律
B.杜甫的诗将唐诗的形式美发挥到了极致,叹为观止
C.杜甫在格律的限制下为创作好诗殚精竭虑,最终使得自己的诗才也枯竭了
D.杜甫的诗冠绝一时,使得后人一味模仿,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创造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C项“最终使得自己的诗才也枯竭了”明显与作者对杜甫的盛赞不符.故答案选C。
27根据短文.下列对唐诗的评价,正确的是:
A.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无数流传千古的佳篇
B.唐诗的朦胧美,来源于形式美和字面美两个方面.交相辉映
C.唐诗的律诗虽然格律精美,但是桎梏于形式,始终无法超越乐府诗
D.唐诗字面美来自神秘的汉字和举世无双的书法,不论内容如何都会给人以美感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最后一段可知,唐诗的朦胧美不仅仅来源于形式美、字面美,还有意境美、内容美,故B项理解错误;C项中与乐府诗对比,原文并未提及。D项“不论内容如何都会给人以美感”说法过于绝对,也与常识不符。排除。故选择A项。
28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作者对律诗和绝句的看法,错误的是:
A.律诗和绝句是唐诗失于完善的悲哀,最终被诗人抛弃
B.在格律的限制下仍然能完美表达出诗人思想和意境的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C.格律的严格限制,虽使诗句产生美感,却也限制了诗人发挥
D.讲究句式和对仗、音韵和平仄。具有无可比拟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抛弃”的说法错误,且根据文意,唐诗失于完善的悲哀在于过于追求格律。故A项理解错误.当选。
29根据文意,唐诗朦胧美的来源不包括:
A.意境深远,隐藏在字句之后的世界如画,不真切间如雾中探花
B.字句灵动,从组合在一起的字形即让人望而生情
C.佳作珍奇,在众多诗篇中淘选到佳篇佳句叫人如获至宝
D.琅琅上口,音律的整齐明快即令人心旷神怡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A、B、D分别从意境美、字面美、形式美说明唐诗的美,只有C项写的是读者对唐诗佳作的淘选、喜爱。故选择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