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言语理解 |
第 5 页:数量关系 |
第 7 页:判断推理 |
第 11 页:资料分析 |
第 14 页:常识判断 |
11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假如那么
B.然而如果那么
C.但是如果就
D.并且虽然但是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先看第一空,分析可知,“……结出了硕果”与“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可首先排除表示并列的“同时”、“并且”,即A、D两项。“如果……那么”、“如果……就”均表示假设,但是“就”与后文的“则”有重复之嫌,且填入句中不通顺,排除C。故本题答案为B。第11题
12
科学家在实验室对老鼠进行了实验,使老鼠饮食所含的热量比通常少30%~50%,但维持生命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不减少。结果,被实验的老鼠比同岁正常饮食的老鼠重量轻得多,寿命也都延长了。可见,限制热量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还表明,限制热量不必从童年开始。如果从中年起采用低热量食物,老鼠的寿命将增加10%~20%,并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目前,还没有对人体进行类似实验。不过,可以说,对老鼠有益的现象对人同样适合。
在日本的冲绳岛上,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低热量、高蛋白质,结果,岛上百岁和百岁以上的老人是日本其他地方的40倍。
对以上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限制热量还需保证蛋白质等其他生命元素的有效供给
B.日本冲绳岛上的居民寿命较长完全得益于其饮食习惯
C.如果从童年开始限制热量则寿命会更长
D.目前还未对人体进行类似实验实属没太大必要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但维持生命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不减少”可知.A项正确。B项.“完全”过于绝对。C、D两项在文段中均未提及,属于过度推断。故本题答案为A。第12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有人提出,政策的尺度要和人性的尺度①。人性的弹性有多大,政策的松紧程度就有多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学的“理性行为人”在很多情况下都过于理想了,人的行为很少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数字可②的。要了解现实中的人性有什么特点,恐怕得求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 Ariely教授在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中做了个实验。学生宿舍的过道里有个公用冰箱,Ariely在里面放了一排罐装可乐,又在旁边放了一个盘子,上面有几张一元钞票。宿舍门口的自动售卖机里也有可乐,每听一元。过了几天,放在冰箱里的可乐少了好几罐.盘子里的钱却没动。拿可乐的学生明显知道这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原则上算偷,但他们只偷可乐不偷钱。
乍一看很奇怪.一听可乐和一元钱的价值不是相等的吗?正是这点小蹊跷,说明人们在衡量价值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金钱价值之上再附加一个“道德价值”。偷可乐没什么大不了。偷钱就是道德问题了。
那么欺诈呢?也有不由自主的道德界限么?Ariely为此设计了一个“作弊测验”。他让受试者在很短时间内做20道难题。到时间后报告自己做完了几道。他故意制造了一些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安全”作弊。作弊者以为自己不会被抓到而谎报题数。这些人都不知道别人完成的情况。Ariely统计了一下,在严格监视的条件下,大家平均能完成的题数是4道,而谎报者平均在6道左右。多数谎报者都只往上加了两三道,没有一个人谎报20道的。这个结果也很有趣,有机可乘之时大多数人都会撒点小谎,但也都会自我约束,不把谎撒得太离谱。
这意味着.人们确实难抵诱惑,但也不轻易越界。也许这两个例子还没法直接证明偷可乐和谎报成绩的人是在遵守道德底线,而不是因为一元钱和做完全部题目的诱惑力不够。当他们面对更多金钱和更大奖励时。难保不会做出什么丢脸的事。
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Greene和Paxton做了一组脑成像实验.看看受试者在有机会撒谎时,大脑活动有什么特点。人脑靠近前额的部位有几个脑区主管“自我控制”,分别叫做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皮质和腹内侧前额皮质,它们通常在人做困难决定时被③。Greene和Paxton想要验证的假说是这样的:当人有机会撒谎并且撒谎比诚实有利时。撒谎就成了一种诱惑,而拒绝这种诱惑的过程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会激活“自我控制”区域。相对地,那些撒谎的人接受了诱惑,“自我控制”区域不用那么努力去做决定,激活的程度就会轻很多。
实验结果让两人吃了一惊,跟他们预想的刚好相反。那些“自我控制”区域在坚持诚实的人脑中激活度完全不显著,反而在撒谎的人脑中高度显著。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假说:有没有可能保持诚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呢?而正因为撒谎违反了这种天性,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做出抉择;保持诚实的人表面上是放弃了可能的利益,但行为和大脑的自然反应没有矛盾,所以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的干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良心不安”这种用来谴责撒谎者的词汇也是有据可依的了。
看来.在普罗大众身上,人性也许没那么极端,诚实守信可能和趋利避害一样是天性使然,而不仅仅是道德和环境的外在约束使然。我们爱贪小便宜,但不唯利是图;有机可乘时像Kahn先生那样撒个小谎。并不意味着内心就没有犹豫。也许未来的经济模型中可以有不那么绝对的变量,它们指导的经济政策能把人性的善恶两面都④考虑范围。
13
填在空格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①匹配②模拟③激活④纳入
B.①激活②匹配③模拟④纳入
C.①模拟②匹配③纳入④激活
D.①匹配②激活③模拟④纳入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空格④所填词语应表示“政策的尺度要和人性的尺度”的关系,四个词语中只有“匹配”符合,由此排除B、C。空格②填“激活”显然不合句意,排除D。代人A项,空格②填“模拟”恰当,空格③填“激活”可照应后文的“会激活‘自我控制’区域”、“激活的程度就会轻很多”,空格④填“纳入”与“考虑范围”搭配恰当。故答案选A。
14阅读全文推断,经济学中“理性行为人”的特点是:
A.人性是复杂的
B.唯利是图是人类的天性
C.行为具有价值取向的单一性
D.人性是不可以被简单模拟的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结合上一题答案,由“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学的‘理性行为人’在很多情况下都过于理想了,人的行为很少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数字可模拟的”可知,“理性行为人”过于理想,其行为可以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数字模拟,由此可知A、D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文中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
15下列选项中.对划线语句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善良的心地是谴责撒谎者的依据
B.撒谎者自我谴责来自于他大脑中的前扣带回区域
C.谴责撒谎者的依据是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D.撒谎者自我谴责源于他大脑中“自我控制”区域的干预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良心不安’这种用来谴责撒谎者的词汇也是有据可依的了”可知,Greene和Paxton所做的实验为用“良心不安”谴责撒谎者提供了依据。故要理解划线句子,理清实验结果即可。分析可知,二人实验的结论是:保持诚实可能是人的天性,如果诚实,则行为和大脑没有矛盾,不需要自我控制区域进行干预;如果撒谎,则违反了天性,自我控制区域激活度显著。与此最相符的为D项。C项迷惑性较大,该项的错误在于,实验表明保持诚实可能是人的天性。而C项所述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并非天性使然.且诚实也不能和正确认识是非、善恶划等号。
16本文的主旨是:
A.人性不是两极化的
B.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考虑复杂的人性因素
C.人性的善恶决定了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难度
D.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完全求助于心理学的研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由首段首句“有人提出,政策的尺度要和人性的尺度匹配”,尾段尾句“也许未来的经济模型中可以有不那么绝对的变量,它们指导的经济政策能把人性的善恶两面都纳入考虑范围”,可知文章主要是针对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对人性的考虑而言,B项与此相符。A项脱离了“经济政策”这一主题.排除。C项“决定了”、D项“要完全求助于”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故答案选B。
17阅读全文.推断或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在诚实守信时,他大脑中的“自我控制”区域激活度不那么明显
B.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要求语言表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
C.依据心理实验得出的定论为,保持诚实是一种天性
D.道德和环境的外在约束使得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但这不意味着人就不具有天性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由“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假说:有没有可能保持诚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呢”.可知“保持诚实是一种天性”只是心理学家的一种假说,是实验得出的一种可能,而非“定论”,C项表述不准确.当选。第17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
现今,一所新的大学的建设过程几乎无例外是这样的:某个财东想要在他所居住的社区做些好事,或者某个宗教教派想建一所学校使他们的信徒子弟在合乎规范的管理下受教育,或者国家需要医生、律师或教师。大学都是从一大笔存入银行的钱开始。这笔钱就用来建造校舍,实验室和宿舍。最后聘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举行入学考试。大学就办起来了。
但是在中世纪的做法就不是这样的。一个明智之士对自己说,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我必须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几个愿听他宣讲的人,他就开始把自己的智慧鼓吹一番,就好像现代站在肥皂箱上的街头演说家一样。假如他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演说家,群众就会停下来听,假如演说乏味,他们就耸耸肩,继续走他们的路。久而久之,某些年轻人开始按时来聆听这位伟大导师的智慧的言词.他们还带来了记录本。一小瓶墨水和鹅毛笔,把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记下来。有一天下起雨来,老师和同学们就撤到一问空的地下室去,或到这位教授的家里来。学者坐在他的椅子上,年轻人就席地而坐,这就是大学的开始。在中世纪,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教师即是一切,而校舍则无关紧要。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公元九世纪所发生的事。在靠近那不勒斯的一个叫做萨莱诺的小城里,有不少杰出的医生。他们吸引了那些极想投身于医疗事业的人们.于是就有了萨莱诺大学。这所大学存在了将近千年(直至1817年),讲授曾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希腊行医的著名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知识。
布列塔尼半岛的年轻神父阿培拉德,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在巴黎讲授神学和逻辑学。数以千计渴望求知的青年人向这个法国城市蜂拥而来听他讲学。一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神父也前来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巴黎不久即挤满了吵吵嚷嚷的来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人群以及来自瑞典和匈牙利的学生。于是在塞纳河的小岛上,一个古老的大教堂的附近出现了著名的巴黎大学。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有个叫做格雷西恩的僧侣为那些必须懂得教会律法的人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于是,年轻的神父以及许多俗人都从欧洲各地来听格雷西恩阐述他的思想。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该市的地主、小旅馆老板和房东老板娘的压制,就组织了一个互助协会(或称大学),这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开始。
确实,这些早年的教授所讲授的很多东西我们听起来会觉得是荒谬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使我们听惯了数学的对数和几何的原理。但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中世纪,特别是十三世纪。并不是世界完全停滞的时期。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也是热情奔放的。他们对所学的东西,即使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非得问个为什么。文艺复兴就在一片喧嚷中形成的。
18
文章的主旨是介绍:
A.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B.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方式
C.中世纪大学的办学模式
D.中世纪大学的授课内容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文章由现在新大学的建设过程引出中世纪办学的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中世纪的青年对于学习具有极大热情。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中世纪的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差异不是文段说明的重点,排除A项。C项“办学模式”、D项“授课内容”均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是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9关于中世纪大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世纪.大学不举行人学考试
B.中世纪大学是教授和学生的联合体
C.中世纪大学讲授荒谬的东西
D.必须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冲动是中世纪大学的起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由最后一段“这些早年的教授所讲授的很多东西我们听起来会觉得是荒谬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使我们听惯了数学的对数和几何的原理”可知,C项表述错误,且C项说法明显不合常理。故本题选C。
20在中世纪,大学对青年人的魅力在于:
A.它针对个人兴趣进行知识传授
B.它面对社会需要培养学生
C.它聘请了有专业知识的教师
D.它集聚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由第二段“假如他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演说家,群众就会停下来听,假如演说乏味,他们就耸耸肩.继续走他们的路”、第三段“他们吸引了那些极想投身于医疗事业的人们,于是就有了萨莱诺大学”、第四段“数以千计渴望求知的青年人向这个法国城市蜂拥而来听他讲学。一些不同意他的观点的神父也前来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可知。中世纪大学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在于针对个人兴趣进行知识传授。A项符合题意,当选。
关注"考试吧公务员"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公务员报名、真题答案、备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