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言语理解的主旨观点类的题目中,有很多同学知道需要去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来确定文章的重点。但是很多同学的疑问是:我分析了行文,但是我怎么知道哪句话重要而哪句话不重要呢?甚至很多同学觉得,每句话都挺重要,是不是就应该选最能囊括全文所有内容的答案最合适呢?其实并不是。我们要想确定文章的重点,就必须在分析句子之间关系的时候问这么一个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到底是谁为谁服务?
比如以下这个文段:
黏土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肥沃度差、由多种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却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在模拟古代的海水中,黏土会形成水凝胶——由大量可吸收液体的微小空间构成(像海绵一样)。过去几十亿年里,被禁锢在这些空间里的化学物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以及最终生成活细胞的各种系统。黏土形成的水凝胶可能对上述化学过程起到了禁锢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发育出将活细胞包裹住的细胞膜为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
B.地球生命也许最初发源于黏土
解析:这道题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文章的第一句指出了黏土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接着作者指出:通过模拟古代的海水,发现了黏土是通过形成水凝胶来为活细胞生成提供必须的化学物质,进而发育出包裹活细胞的细胞膜。很多同学会发现,A答案对应了后文这部分的内容,B答案对应的是第一句的内容。那到底第一句和后文谁才是文章的重点呢?此时我们就需要问自己那个问题:第一句和后文的部分到底是谁为谁服务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后文去讲黏土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呢?它跟“地球生命最初发源于黏土”是什么关系呢?其实作者讲黏土在生命起源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地球生命最初发源与黏土这个观点。所以后文是为了前文服务。那既然写作后文的目的是为了前文服务,很显然,被服务的是重点。所以本文中,第一句才是文章的重点,我们应该选的是B答案。
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句子之间往往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只有分析清楚句子之间谁为谁服务,确定了被服务的重点,只要根据重点部分的概括来匹配答案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一题:
在中国,大家非常明显地感觉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所谓网络民意其实非常复杂,通过研究,可以证实网民的统计学构成跟整个中国人群统计学构成是不同的。如果把网络民意直接等同于当今社会民意的话,其实有点像把一个城市里的富人区视为整个城市的代表。常上网的人都知道,这里大多数人是沉默的,只有少部分人是积极的参与者,大加喧哗的其实永远是少数人,然而就是这些少数人决定了网络议题的走向,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似乎这些人代表了网络民意,再推广一下的话,似乎代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民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调查网络民意需要科学分析网民的统计学构成
B.通过网络进行社会民意调查的方式不够科学
C.对网络民意应理性分析和全面认识
D.网络议题的走向不应由少数人决定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易错题。如果不分析行文脉络,会觉得A、B、C、D答案似乎在文章中都有。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句作者就提出,中国很多人都觉得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接下来作者先指出统计学构成来说,网民就不等同于当今中国的社会,所以如果你把网络民意当作是民意,会有代表性的错误。接着作者又说,哪怕是网络民意,本身也是少数人的积极参与,其实不是网络民意,更代表不了中国社会的民意。所以我们会发现,后文这个部分其实都是为了去回应前文中“很多人都觉得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这样的一种想法,通过列举后文的两个方面来说明,网络民意其实不一定等同于民意。所以文章后文其实都是为了去反驳前文的观点来写作。因此本文作者只是为了说明对网络民意应该正确认识,答案应该选C。
相关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公务员考试经验 | 面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