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海政法系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于今天上午结束。本次行测考试题型稳定,题目难度相对于政法干警考试有所增加,题目设置背景更贴近生活。中公教育专家团队第一时间从行测真题入手,深度分析各部分题型变化与特点,为广大考生解读本次考试。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稳定,各有侧重
2013年青海省政法系统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查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三个部分。逻辑填空题量所占比例最大,片段阅读主打主观题,语句表达主要考查语句排序。主要特点如下:
(一)逻辑填空主推实词
逻辑填空成语考查量相对减少,突出了对实词的考查。
【考题】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很多做父母的都知道。但是怎么玩,玩什么,很多人未必有________的认识,孩子本来可以从玩中开发智慧和能力,但却被白白地________。应该明白,孩子不能为玩而玩,而是要玩出名堂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确 消耗 B.清楚 浪费
C.科学 虚度 D.合理 耽误
【中公答案】B。解析:先看第二空,“消耗”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与“智慧和能力”搭配不当;“虚度”一般与“光阴”搭配,用在这里不合适,故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一空,文段最后说“应该明白”,所以第一个空所填词语应该表示明确清楚的意思,排除D,本题答案为B。
(二)片段阅读主观题“独领风骚”
片段阅读,以主观题为主,细节题为辅。
【考题】栗和稷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见的小米,当它在民间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时,名字是粟;当它被呈入宫廷,作为社稷坛上祭天的成果时,名字为稷。同一种作物拥有两种不同的名字,在这作物的分工背后,隐藏的却是人的分工。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瞬间,小米们走上了两条路,一种是名为粟的粮食,一种是名为稷的祭品。人们也走上了两条路,一群是种田人,一群是读书人。前者只在民间从事劳作,后者只负责朝堂上的记录,不知道这神圣的名字与餐桌上的小米是同一种材质。当阅读文字的眼睛不再关注田野,当握笔的手不再触碰种子与农具,隔阂的出现便顺理成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栗和稷在名字上的纷争由来已久
B.社会阶层的隔阂是栗和稷分歧的根源
C.用于祭天的稷被人为地神圣化了
D.栗和稷的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偶然的结果
【中公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主要围绕小米的两种不同的名字走上不同的道路和人们的两条路展开。文段未谈及小米两种名字的纷争,因此排除A项。文段是主要在说两种名字和人之间的隔阂,C项无中生有。D项中“偶然的结果”文段中未提及。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二、判断推理“秉承大传统、突显小创新”
2013年青海政法系统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推理,各题型特点如下:
(一)图形推理出现“新题型”
图形推理考查题型出现国考特色题目分组分类型2题,这体现出考试越来越趋近于国考命题特点。本次图形推理考查考点依然以数量关系为主,位置关系和折纸盒问题也有所设计。
【考题】
【中公答案】D。名师解析:每列图形位置分布相同。
(二)逻辑推理“青睐”可能性推理
逻辑推理部分依旧重视可能性推理的考查,在给出一道假言推理题的情况下将剩下的题数全部提供给可能性题。可能性推理以削弱型、加强型、结论型为重点考查内容,其中加型为重中之重,成为今年逻辑推理题的“宠儿”。
三、数量关系题型多元,考点集中
2013年青海政法系统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考查10道数学运算,考点广而深,突出考查排列组合,难度较大。
(一)题型多元,知识点全面
本次考试数学运算知识点较广,重点考查了排列组合问题、概率问题、行程问题、和定最值问题、抽屉问题、年龄问题以及推理问题。不定方程、分类分步、极值思想运用巧妙。
(二)重点突出,难度加大
10道题目中考查3道排列组合,重点考查题型的基础知识、解题的实战技巧、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难度较大。突出分类分步思想和极值思想的应用。
【考题】某科室共有8人,现在需要抽出两个2人的小组到不同的下级单位检查工作,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A.210 B.260 C.420 D.840
【中公答案】C。解析:对于其中一个需要检查的单位,从8人中任意抽出2人,有 种方案;另一个单位则只能从剩下的6人中抽出2人,有 种方案,根据乘法原理,共有 =420种方案。
四、资料分析计算难度不大,考试更贴近实际生活
资料分析整体计算难度不大,选项间隔大,同时复杂的计算少,考查知识点分布均匀,更趋近于国考的命题标准。材料的选取增强了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考试整体更加专业。
(一)增强实用性,更贴近生活
资料分析材料延续多样化,包括文化生活、交通运输、医疗报销等,问题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考题】某职工2008年就医4次,平均每次产生费用2400元,每次均享受与当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均实际报销比例相当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则他当年自己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约为多少钱?
A.3406元 B.3814元
C.5193元 D.5785元
【中公答案】B。解析:2400×4×(1-60.27%)≈9600×0.4=3840,选择最接近的B。
(二)计算量减少,思维难度增加
计算量减少,思维难度增加,更加注重对题干的分析以及对材料中数据关系的理解。
【考题】下列哪项与受访者中不读书人数比例最接近?
A.61岁及以上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小时以下者的比例
B.41-60岁受访者中每年读书1-6本者的比例
C.12-20岁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2小时的比例
D.21-40岁受访者中每年读书7-12本者的比例
【中公答案】A。解析:材料中貌似没有提到“不读书人”这个概念,但是仔细分析,材料中读0本书即为不读书人的统计,比例为1-42.8%-10.8%-10.5%=35.9%,与61岁及以上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小时以下者的比例35.4%是最为接近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