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环境和阶段作出的重大判断。就此回答以下3题:
44 下列关于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正确的理解是: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
C 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利益交汇点。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我们与各方利益汇合点会进一步集聚和扩大。
D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笼罩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
45 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
B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C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
D 全球面临贫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46 下列战略环境判断,正确的是:
A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D 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6题:
47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B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
C 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踪并大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D 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8 下列有关城镇化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6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B 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C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D 我们要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
49下列关于服务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B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C 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强,扩大就业会有更多出路。
D 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 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B 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所有省份发展速度均超过东部地区。
C 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重点区域发展带动。
D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50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B 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C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D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
51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C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D要通过大规模推进节能环保,将对技术、装备、服务等产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增长领域。
52《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B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
C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
D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
53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握好速度与效益关系,注重提升增长质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首先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
B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D 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54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
B 扩大内需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它能够开拓发展领域,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居民增收。
C 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D 我国扩大内需区别于对外开放,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
55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握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力拓展居民消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投资、出口与消费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说内需不足,就是指消费需求不足。
B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
C 必须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D 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效果间接而缓慢,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首先需要大力挖掘消费需求。
56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方式的紧要任务。
B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C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D 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环保带动,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7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
A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 建设美丽中国
C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D 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真题及答案、最新资讯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