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预测题】
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形成的原因。(20分)
材料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党中央仅仅抓住落实主题责任这个‘牛鼻子’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利器。先后对一批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典型问题严肃问责。强化问责成为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材料2:
自2016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施行以来,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正在成为常态。各地运用条例严肃责任追究,查处并通报曝光了大批典型问题,产生政治效应、社会效应。基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叉着腰跟百姓聊完就走的少了,搬起板凳聊天记录的多了,把时间花在开会务虚的少了,把精力放在攻坚克难上的多了,高悬问责利剑,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问责的板子打下去,责任的担子挑起来。集团党委班子敢讲真话了,更务实了。在处理干部,追究责任时,集团党委敢担当了。纪委也比以前更‘硬’了,敢抓敢管了。”一位国企老总讲出了人民的心声。
材料3:
问责是一把利剑,也是一把手术刀。为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泛化问责”,“凑数问责”,“粗放问责”的现象。据《半月谈》报道,记者发现,有的地方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门为了凑数只好挖空心思“泛化问责”,最终造成基层干部“躺枪”。比如,涉及村干部的轻微违纪问题,本可以批评教育,但还是给予了党纪处分;因洗澡未接到巡查组电话访谈,警告处分;教师假期自费聚餐,被违纪通报批评,某医护人员丢弃半个馒头被通报为“四风”表现;办公室有零食也被通报。问责背后心态多样,有的为拼凑政绩,有的是捏软柿子,有的是息事宁人,有的是敷衍塞责。
材料4: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问责还被“过度开发使用”。有的部署工作,安排任务,不管大事小事,都离不开问责的“尚方宝剑”;有的推进工作不力,不去亲临现场,不作冷静分析,先来个问责,好像给相关责任人一个处理就万事大吉了;有的把问责事项扩大化,把工作中出现的政策性、技术性问题,都一股脑地用问责这个“筐”来装。
还有一类职能式追责,多以领导小组的名义推动,有的市县一级职能部门,借市委、政府两办名义发文,在部门本职工作之上又摘出“领导小组”,还由主要领导挂帅。“责任主体”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督查主体”,一旦出了问题专注追究事发地基层政府部门责任,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