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选题 |
第 6 页: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
第 7 页:参考答案 |
三、简答题
64.【参考答案】科技对法律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拓宽了法律的调整范围,产生了新的法律部门(如科技法)。
(2)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法的内容和原理(如禁止近亲结婚)。
(3)影响了法律技术和法律调整机制(如现代刑侦手段)。
(4)影响了立法方法和立法体制(如立法技术和委托立法)。
(5)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克隆技术和安乐死)。
65。【参考答案】国务院是具体管理和组织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最高行政机构。因此国务院有责任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有关的法律草案、计划和报告的执行情况等,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议批准后,使之成为指导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法律文件。国务院的计划、报告都必须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以议案的形式提出.议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2)国家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3)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和废除的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4)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必须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的人选。(5)在国务院职权范围内的其他必须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或决定的事项。
66.【参考答案】(‘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2)“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3)“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4)“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5)“目听”:“观其眸子,不 直则吒然”,即观察当事人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
四、分析题
67.【参考答案】民主政治与法治联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具有内在的共生关系。可以说,较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和依法治理的原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依据、体现和保障。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治理念同时发端自启蒙运动,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转化为现实的政治结构和制度现实,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二者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轨迹说明了民主与法治的共生性,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构建和运行必然要实行法治,离开法治就没有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民主又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总之,民主政治与法治的一般关系是: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68.【参考答案】(1)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我国宪法中未明确将生存权列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我国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基本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3)我国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
(4)我国宪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基本权利,但并没有包括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所有的基本权利,而在我国所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中,规定了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等。
(5)宪法修正案中增加规定的“人权”,实际上包括了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的公民所应该享有的而又为我国所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所规定的基本权利。
69.【参考答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迫于内外政治压力,颁布了由宪政编查馆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用资产阶级宪法形式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了合法外衣。《大纲》共23条。由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钦定宪法大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从本题题干中的条文表明,清政府在其政权日益没落之际,仍企图用政治欺骗的方式,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钦定宪法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地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昧、顽固。《钦定宪法大纲》公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和反对。不仅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因此而停止革命活动,就连统治集团内部的温和改良派也大感失望,清朝的统治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五、论述题
70.【参考答案】(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
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德治的中心含义是指应当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治强调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虽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但不意味着两者具有天然的对立性,相反。法治和德治作为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局限,并且这种优势和局限往往呈现一种互补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①具有相同的本质和任务。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两家曾经就法治还是德治(礼治)是治国之本进行过争论。这种儒法之争的分歧并不是根本性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礼法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独特模式。
②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连;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不再局限于运用儒家的道德理念来治理国家。现代社会的法律与道德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优势和不足.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治理国家既要依靠法律,也要依靠道德,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陆续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
③相同的目标。在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有着目标的一致性,在终极目标上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协调和谐、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氛围。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协调。
由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所依赖的工具分别是法律和道德,而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表现为既有相同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差别和冲突的一面。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样具有这种两面性。又由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必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所长和整体配合效应,避免因相互矛盾而抵销或削弱其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