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会工作者<中级能力>预习人类行为:人类需要的层次
个体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人类行为是进化的产物,然而与动物一代代受本能驱使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类行为具有能动性。它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方面特性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为什么先看人类需要,因为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的行为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结构中都起着重要韵作用。什么是人类需要?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自出生开始,吃饭、喝水、睡觉、游戏,每天都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活动,这一切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要。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这可以是生理层面的,如对食物的需要;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如对爱的需要,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等。需要引起内驱力的增强,从而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最终引发了一类或一组特定的行为活动。
需要具有4个方面特征:
(1)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自己的内容。它既包含物质方面的,也包含精神方面的;既指向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也指向活动的结果。
(2)动力性。需要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它们或者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如饮食的需要;或者在每次需要满足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等。
(3)独特性。个人的需要与其个性密切相关,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基本上可以断言,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需要系统是完全相同的。
(4)社会性。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具有本质区别,人类不但发展出了各类社会性需要,在满足生理性需要方面同样受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存在超越社会生活与环境影响的生理性需要。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1)生理需要。包括饮食、睡眠、性欲等与人类生存密切关联的需要,它们来自于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
(2)安全需要。个人追求安全、舒适、免于恐惧的需要,其动机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确保人身和财产不遭受伤害。例如,企业员工关心自己是不是会被无端解雇,以及失业后的社会保障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作为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团,在他所处的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与他人交流并得到关心与爱护。
(4)尊重的需要。一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以及谋求自由和独立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尊敬、重视或赞赏的欲望。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位于需要层次的顶峰,达到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寻求充分展现潜能与天赋,希望自身越来越向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人在对自身潜质和外部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价值体系,产生了理想和使命感。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这是需要层次论与ERG理论不同的地方)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阿尔德弗尔(C.P.Alderfer)于1969年又提出了ERG(生存~关系一成长)理论。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生存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组织为使其获得这些基本条件而提供的手段。相当于马斯洛所指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关系需要。这主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相当于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这是有关于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开拓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来获得满足。相当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素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的满足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是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ERG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3. 莫瑞的需要理论
莫瑞认为,需要有以下特点和作用:(P63)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跟据需要的起源与性质,可以把人类需要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 生理性需要主要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包括:
一是进食需要与饮水需要。
二是睡眠与觉醒需要。
三是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类需要,包括:
一是交往需要。这是指个体愿与他人亲近、合作、发展友谊、交流感情及沟通信息的一种内在需要。自出生开始,婴儿对照顾者(主要是母亲)就存在依恋行为,交往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增加了安全感与归属感,对于个体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而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与孤独会使人产生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
二是成就需要。它主要体现为努力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完成困难的任务,通过竞争超过别人。成就需要包括对于地位名誉的需要、压倒对手获取优势的需要等。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用品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
精神需要: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