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13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实务》章节备考资料汇总
9.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救助可运用的主要专业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两个特点:①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
9.3.1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9.3.1.1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
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在接案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①要准备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②要准备并善于与服务对象会谈。
(2)预估——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 面对服务对象的求助,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社会工作者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或者机构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或是没有专业人员,就需要考虑是否接受服务对象的求助。
②自己的团队和机构是否能够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是不是在自己的机构原则和服务范围内可以解决,是否拥有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③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是不是期望太高,与自身的现实条件是否相符,是不是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范围。
(3)规划——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 在清楚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应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下一步可以开展的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
①在选择介入角度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最容易接触、最容易改变、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原则选取。
②确定了服务对象后,就要选取适当的工作方法。
③制订并实施规划。在决定工作模式的时候,应遵循便利性、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可行性等原则。
(4)评估——分析工作过程和效果 评估发生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之间,其目的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研究、评价工作过程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方向。
(5)结案——总结并结束工作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情绪与反应的处理;②巩固工作成果。
9.3.1.2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原则包括:①个别化原则;②接纳原则;③鼓励合作原则;④参与解决问题原则;⑤适时评估原则。
(2)小组工作的过程
①小组初期 社会工作者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思考是否采用小组的方法以及小组的形式,小组的目标、规模、性质以及举行的时间、次数、场地等具体的问题。
②小组聚集期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逐渐澄清对于小组的期望,明确小组的目的。及时纠正少数组员的抗拒、疏离、过度依赖等心理。该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掌握的技巧是在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共同遵守的规范。
③小组形成期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焦点变成问题,因为组员在活动中会将很多关于生活困难的想法,有许多情绪上的不满,可能提出不少问题。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小组成员正视问题,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小组冲突期 在这个时期,小组成员之间会有竞争,他们也会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产生抵触,并且出现试探或挑战等行为。在冲突之后,成员可能选择再次整合。
⑤小组维持期经过冲突、协商、整合之后,小组进入维持期。维持期是相对平稳的时期,因为组员之间彼此了解,对于小组形成的规范比较认同,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增强。
⑥小组结束期小组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组员可以自己处理一些问题。经过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后,就可以结束小组活动。
(3)小组活动计划的设计小组活动计划是社会工作者设计的具体工作程序,是开展工作的依据。
9.3.1.3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开展面向社区、提升社区反贫困能力的工作,包括: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争取居民集体权益,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改善社区社会和经济条件,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创造适合居民生活成长的社区环境。
(1)在社区开展反贫困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②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③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2)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模式 社区工作的模式有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在开展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时,一般采用多种模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3)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9.3.2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9.3.3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政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帮助灾民缓解压力,干预并疏导心理问题,重建社会关系。
(1)灾害预防 灾害救助分灾前预防、灾害中的紧急救助和灾害后的恢复重建等几个环节,分别针对个人或者家庭、群体或社区等不同层次展开。在灾害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方法有:①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②灾害风险分析。
(2)灾害救助
①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包括:a.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介入,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人数,预测救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b.根据应急预案,制订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c.针对转移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和难点,恰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手段,对受灾对象开展说服教育,促使其接受有组织地转移的安排;d.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
②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包括:a.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b.参与制订相关管理措施,阻止治安保卫人员,帮助稳定社会秩序。
③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包括:a.通过陪伴倾听、心理疏导、活动减压等方式,对遭遇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渡过难关;b.灾害可能会把受灾群众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破坏殆尽,受灾群众会感觉无助和绝望,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鼓励受灾群众认识新邻居,重建社会交往圈。
(3)灾后重建灾后重建的方法如下。
①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包括:a.评估社区房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重建需求;b.组织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c.协助地方政府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建设进展。
②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包括:a.协助组织重建社区管理组织系统,以及社区的医疗、教学、文化娱乐、基本生活物资供给等社会服务系统;b.组织策划专题活动,重建邻里关系。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安排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③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包括:a.帮助受灾企业开展恢复重建,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组织策划专题活动;b.引导社会投资,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居民就业。社会工作者根据受灾群众的需求,设计职业培训,开放社区岗位,引入外地援助项目,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
9.3.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
(1)外展服务外展社会工作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透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发现流浪儿童的技巧包括:一看,观察儿童的衣着、表情、行为特点;二听,通过和儿童交流,发现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内容;三说,学会和流浪儿童打招呼,才能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儿童的信任;四感,要能感同身受儿童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才能为服务对象所接受。
(2)机构服务包括:①思想转化;②行为矫正;③继续教育;④技能培训。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