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矫正服务对象的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在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二、矫正服务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福利性(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特殊性(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系统性(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专业性。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1、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辅导;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生活困难;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1、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公民教育、心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其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教养院、感化院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通过从事公益劳动和服务,培养罪犯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以增强就业能力,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提供物质援助。
五、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1、理论与视角:
——行为主义理论:对矫正对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对当前环境的恰当的反映模式。
——认知理论:帮助其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标签理论:“去标签”——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人为或自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优势视角: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
——“社会——心理”视角:人在情境中,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即提供改善自我认识的服务,又加强矫正对象所处社会环境方面的工作。
2、基本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
——行为治疗方法:
评估方案:治疗前,首先对问题行为的表现进行记录,包括行为出现的次数和强度。
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反应性技巧——反制约(新制约反应取代原有不理想的)、系统脱敏疗法(诱导、放松状态、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厌恶疗法。
操作性技巧——正增强、负增强、削减、塑形、连扣、惩罚。
综合性技巧——有规则管理的行为(自我指导、解决问题疗法)、模仿、敢于自表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松弛训练。
增强物的使用:初级奖励品(满足人们基本需要、年龄较小、智力较低);
次级增强物(满足精神、社会、心理需要,年龄较大、智力较高)。
强化程序:以指定的行为出现次数或时间距离来奖励某种行为具体计划。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应感受、角色扮演、冒险。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2、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中的应用:
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行政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宏观:把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影响政策法规的修订;
微观: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
——社会工作研究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3、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运作与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定矫正工作计划;
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记包办代替。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