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认知行为理论模式)
让服务对象明白是个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如何通过认知改变来改善情绪和行为;
认知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探查隐藏在情绪困扰后面的自语,吉利服务对象反省自己在感到焦虑、愤懑是对自己“说”了什么,检查非理性信念所在;
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引导服务对象做出适宜的理性的反应,接受组织安排的现实,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 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重要手段:倾听)
引导服务对象珍惜现在的重要性;
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往事的意义,人生回顾过程的重要作用;
人生回顾过程中,服务对象常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局限;
引导服务对象坦然接受生活中好的和不好的一面,重新激活疏远关系,寻求和解;
引导服务对象“拓宽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力所能及的关怀他人、服务社会。
——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
——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2、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
——死亡和濒临死亡问题:
临终服务的针对性工作:
否认期:真诚对待服务对象,经常陪伴,愿意与服务对象讨论死亡的话题。
愤怒期:倾听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做好家属工作,给予服务对象宽容、关爱和理解。
讨价还价期:指导和帮助,是服务对象更好地配合治疗,控制症状。
抑郁期:给予服务对象精神支持,陪伴服务对象,预防自杀,尽量满足服务对象合理要求。
接受期:尊重服务对象,减少外界干扰,不强迫与服务对象交谈,加强生活护理。
后事处理:做好家人的丧亲辅导,提供支持性服务;代表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讯;做好自我保健。
——体恤性与亲密关系:尽可能多的组织社交联谊活动,满足服务对象对归属于爱的需要。
——失禁问题的处理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把监察服务对象的服药情况纳入评估工作
——疏于照顾问题:服务对象丧失基本日常活动的选择权;隔离;贴标签。
——建立专门小组:
基本原则:不先行假设服务对象爱不爱参加小组活动;社工要有耐心、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尽可能周全考虑特殊需要;小组组员的选择要恰当;不强求的原则;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
具体方法:小组活动前做充足准备;活动或游戏要简单易学;社工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能力;要关心每个组员的感受,发现有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免冷场;小组行程过半时,协助组员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下阶段更符合兴趣爱好;行将结束时,社工应评价小组活动成败及每个组员的发展;要尤为关注经常不参加小组活动的对象,了解原因和隐情,开展针对性服务。
专门小组:现实辨识小组(节日主题活动、讨论时事新闻、与本地学校师生手拉手、游览本地变化)、动机激发小组(充当志愿者、园艺、准备过节、学习电脑)、社交与娱乐性小组、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及精神疾病)。
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
压力与防御减压;构建支持网络
4、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
接收安置前:收集、分析资料,做好待移交干部需求的预估和问题的预诊断;协助干部了解移交后地方政策。
接收安置中:办调移交部队解决具体问题,配合做好交接中的军休干部的思想工作;审核军休干部档案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评估和诊断;利用上门家访的机会开展个案工作;利用“三见面”机会,组号群体性的政策解答和心理疏导。
接收安置后(主要是提供服务管理):
积极引导干部进行平民化角色转换,做好心理补偿和精神慰藉,帮助适应新生活,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幸福指数;
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实现“老有所养”;协助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培育自发性文体组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
协助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实现“老有所医”;
协助推进军休社区建设,便捷居家生活;
协助干部力所能及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学习新知识“老有所学”
做好高危干部临终关怀,引导争取面对生命终点;
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训练、组织、督导志愿者;
协助促进社会政策良性改变,推进干部同步享受地方干部待遇。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