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概述 |
含义 |
含义 |
利他主义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 ||||
理解 |
普通、行政、专业社会工作。社工人才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工程师、建和谐社会生力军 | ||||||
目标 |
对象 |
解救危难 |
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 | ||||
缓建困难 |
助人自助、回复社会功能 | ||||||
促进发展 |
挖掘个人潜能,增强社会功能 | ||||||
社会 |
解决社会问题 |
帮助对象增强自身功能,恢复社会机制,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 |||||
促进社会公正 |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改变,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机会和制度保障(机会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 | ||||||
功能 |
对 |
促进对象正常生活 |
增强他们能力权利,增进他们社会功能、尊严,促进环境改善 | ||||
促人与环境相适应 |
一解决问题增强能力使其有力应对环境;调动环境资源改善环境,提供支持。 | ||||||
对 |
维持社会秩序 |
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解决困难人士的问题,改善环境、化解矛盾、遏止冲突、完善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维护稳定,间接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 |||||
促进社会和谐 |
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发展 |
西方特点 |
产生 |
160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民间参与、对象以贫困为主,社工职业化,工作受政策影响 | ||||
形成 |
专业教育培训的的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 | ||||||
发展 |
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 | ||||||
我国特点 |
历史缺乏,靠家亲朋; 20世纪上半叶传教士引入、1925燕大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视为标志; 49后教育中断,形成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特点;改开以来,政府探索、教育率先、行政专业并存、专业不断发展。(06/10《决定》) | ||||||
最早方法:个案;20世纪40年代小组方法被接受;60年代社区工作承认为基本方法;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间接方法被接受。 “博爱”为西方社工产生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慈善、助人奠定思想基础 | |||||||
要素 |
服务对象(前提)、社会工作者(主体)、社工价值观(灵魂。利他是价值核心)、助人活动(联结)、专业方法(保证) | ||||||
专业特征:理论体系、社会认同、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 |||||||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家庭、社区; 社工方法:个案、小组、社区方法 | |||||||
角色 |
直接: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间接:管理者、资源争取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 ||||||
技术能力:科学技术、社会技术;文化:是实践中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 |||||||
社工知识基础:学科、政策、技术、文化知识;能力要求:技术、文化、持续学习能力、心理素质 | |||||||
领域 |
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康复;救助;就业;心理;家庭服务;医疗;学校;矫治;社区;军队;企业等社会工作。 |
⊙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
社会福利思想 |
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追求幸福的哲学思想、政策、理论; 纵向:当代意识形态、传统文化 | ||||
我国福利制度特点:改开前,就业为基础的“职业福利”和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改开后转为“社会福利社会化”,即由政府、单位、集体、家庭、个人、市场、社会共同承担供给责任的“多元化福利” | ||||||
对社工的影响:体现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建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 ||||||
价 |
内容 |
戈登 |
1965:个人应受关怀;个人社会相依赖;人有社会责任;个人需要独特性;潜能实现人尽社会责任;社会消障碍助人实现自我 | |||
比斯台克 |
1967:人的潜能、责、权、基本需要;社会功能;社会的责、权,人对社会的责,人的自我抉择权 | |||||
国际认同 |
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 | |||||
作用 |
理论作用 |
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工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 ||||
实践作用 |
是社工实践动力;通过伦理标准,指导社工实践;是促进社工个人成长的力量;是维系社会期望和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 |||||
原则 |
接纳(对公众的统一服务态度。≠认同)、尊重(重要是理解对象生命存在价值、获得发展改善生活的权利和机会)、个别化(尊重个体差异。个案方法最强调此)、自决权和知情同意(有义务提供信息,对象有权利知情后选择内容、方式,并在抉择中起主导作用)、保密(不是绝对)、不批判(不强加价值观、不指责、不发泄情绪)6个原则 | |||||
我国价值观 |
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和谐稳定是主流家庭观、注重服务人情味、重视道德建设、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 |||||
专业伦理 |
作用 |
是自我约束、鼓励的道德规范;是对对象的准则、也是对象要求协助的依据;是与对象共信的保护和保障标准,也是专业者间共信互信的媒介;是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团队合作的基础 | ||||
特点 |
服务对象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 | |||||
内容 |
对对象、同事、工作机构、社工专业、全社会及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 |||||
常见论理难题 |
内容 |
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中立还是介入、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自决原则与知情同意 | ||||
处理原则 |
保护生命、完全与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 | |||||
专业守则 |
特征: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相对稳定性 | |||||
内容:对象——尊重权益、严守秘密、公平服务;同事——重视工作、共同执行;机构——公私分明、信守政策;对专业、自己——充实知识、促进发展、约束行为;对社会——增进公众福利、维护正义 | ||||||
专业伦理制定原则 |
现实与发展相承、文化与政治互补、本土与国际并重 |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