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
增能理论 |
增能观点的基本假设 |
个人的无力感源自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改变的;个人能力是可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强的;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合作性伙伴关系。 |
巴巴拉·索罗门———1976《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提出增能概念 |
造成无力感的根源————受压迫群体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障碍使其难以有效在社会行动 | ||
增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
伦理价值;? 干预认可;? 概念框架;? 助人过程 | ||
增能发生的层次 |
增能观认为:能力增强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个人层次、人际关系层次、环境层次 | ||
增能理论在社工实物中的作用 (旨在帮助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
协助他们确认自己是改变的媒介 | ||
协助他们了解社工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 |||
协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者知识帮助受助人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人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 |||
协助他们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 |||
避免在受助者面前表现出权威的姿态 |
个案工作本质 |
对象 |
个人、家庭 |
本质 |
协调个人与环境间适应状况,恢复、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 |
基本要素 |
生活遇困难的单个人或家庭; 方法是一对一的个别化方式;帮助的目标是协调个人与环境或他人间关系和谐 | ||||
增强社会功能 |
个案工作要增强个人或家庭对自身拥有能力的关注;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同时提高 | ||||
恢复社会功能 |
要帮助遭遇困难个人、家庭恢复具备基本的处理困境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形成相互促进 | ||||
美社工专家玛丽·里士满1922《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对个案进行概括,这是最早的个案工作清晰界定 |
服务模式 |
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任务中心、危机介入、人本治疗、家庭治疗模式 | ||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内容 |
理论假设(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 |
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情况反应、心理动力反应、人格发展反应); |
间接治疗技巧 | ||
特点 |
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了解对象,运用综合诊断确定对象问题的原因,采用多层面服务介入方式帮助对象(重要特征-开放性) | ||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
内容 |
行为治疗三种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系理论)、学习中的认知因素、治疗技巧 | |
技巧 |
放松学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快速脱敏法)、厌恶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 ||
特点 |
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 | ||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
内容 |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 | |
特点 |
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