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资源)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1、社会政策主体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2、社会政策主体的类型
(1)直接主体:
立法机关: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各级政府,主要任务是实施和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直接主体的核心力量。
(2)间接主体: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观念和利益的群体。有一是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
公民:宪法赋予其权利驾驭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
其他政党:通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代表不同阶层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3、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1)主动性:生产社会政策,所以具有积极和主动性;
(2)多元性:直接和间接主体,不是一元的,制定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3)权威性: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而言,声音更有分量。
4、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1)政策的制定者:直接和间接参与制定;
(2)政策的实施者:执行和配合实施;
(3)政策的评估者:自我评价和发出自己的声音;
(4)政策的调整着:调整社会政策;
(5)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财政支持和利益集团的财力配合。
(除明白其含义和特点外,重点要注意主体的分类,它们各自的责任、角色、职能有差异,必须予以区分。主体在政策过程中扮演的五种角色,要分辨清楚主体的不同环节中的具体角色)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1、社会政策对象的定义:社会政策的目标所指,实施受众和接受者。
2、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
(1)普遍性对象:惠及全体国民,当涉及“底线公平”表现,如某些发达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教育等;
(2)选择性对象:惠及部分国民
3、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
(1)被动性:只能接受已有的社会政策产品,不能选择,只能间接通过参与制定;
(2)差异性:对象有普遍性和选择性;统一政策得到的实惠也因人而异;
(3)连带性:与社会问题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是他们成为对象的原因。
4、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
(1)政策的诉求者:对象会向社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
(2)政策的接受者:扮演接受者,或得利或损害;
(3)信息的提供者:对社会政策的体验和评价。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
1、内容
是指社会政策过程所需的物质或有形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1)人力:政府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社工和政策研究者;
(2)物力:所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等;
(3)财力:人头费、办公费和项目经费等。
2、调动方式
(1)人力的调动:组建队伍,包括专门人员和志愿者;
(2)物力的调动:多种途径筹措;
(3)财力的调动:征税、专项收费、社会保险费和服务收费。
(既要明白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的具体所指,更要重点关注各种资源的调动方式及其差异。尤其是政府的四种财力资源调动方式,更值得考生认真掌握。考生还要区分征税、专项收费、征收社会保险费和服务收费之间的异同)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