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过程(制定、实施、评估、调整)
(要明白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还要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概念、机制有着准确理解和掌握)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是指社会政策主体为了满足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相应社会政策的过程。(重点掌握5个确定)
(1)确定优先顺序:资源有限及问题的迫切性决定先制定哪一个政策;
(2)确定政策对象:哪些对象可以享受该项社会政策;
(3)确定服务标准:对象可以享受多少;
(4)确定资源:资源如何解决,需要多少;
(5)确定运行机制:如何连接社会政策的各个要素,如何转化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
2、主要步骤
(1)确定议程(立项):社会问题或需要进入主体的视野,纳入决策的过程;
(2)设计方案(起草):方案包括:基本内容、规模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案,应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
(3)审查方案(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
(4)审批(草案修改稿):修改稿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3、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项;
(2)政策资源:政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3)社会成本:制定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后果,因为资源有限;
(4)社会事件:制定社会政策来呼应重大社会事件,例如“非典事件”;
(5)社会精英:有更多的发言权,“智囊团”“思想库”
(6)传播媒介:通过传媒形成舆论构成压力;
(7)执政理念:共产党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社会政策的实施
1、意义: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的过程。
(1)是实施社会政策目标的关键;
(2)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
(3)是沟通主体与对象的桥梁。
※2、一般过程(把每个环节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技巧分辨清楚)
(1)政策宣传:统一思想,充分了解;
(2)政策分解: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实施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
(3)资源准备:准备好人力物力财力;
(4)组织准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实施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合理利用人财物;
(5)先行试点:选择某些地区或领域先行试点,检验完善、总结经验;
(6)全面推进:总结后,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经过扩大试点,再全推;
(7)协调监控:做好协调,认识行动统一,提高效率;做好监控,不偏目标,全面落实。
3、实施主要影响因素
(1)机构因素: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命令的服从体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否适度等。
(2)人的因素:设施者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积极性和责任感;
(3)政策本身因素:是否连贯稳定和一致,是否合理符合人民意愿、是否具体明确都影响人民的依从度
(4)政策以外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背景与传统、相关的技术水平。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意义
(1)发现问题:把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效果:了解阶段效果,总结经验,为完善提供材料;
(3)监控过程:纠正偏差,正确运行。
2、内容
(1)政策方案: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方案是否合理:实施过程中表现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实施过程:实施的7 个(宣传分解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协调与监控)一般过程是否得力
(3)实施效果: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去的的阶段性成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社会政策成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以及社会政策实施过程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政策运行的效率等。
※3、标准(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
(1)价值标准:5 个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了社会融合、社会及政治稳定;
(2)事实标准:以实施收效的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
(3)行动标准:投入的资金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完成了预期计划;
(4)收效标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效率标准:投入产出率的高低,效率的评估仍缺有效方法计算。
※4、方法(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
(1)定性研究:通过收集非数字的资料,包括具体的政策文本和言语表达得到的资料,来分析政策的内容和具体过程。研究者通常采用深入访谈、口述史、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为手段里获取必要的资料与信息;
(2)定量研究:通常所说的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可以分析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政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3)整合研究:定性和定量一起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
(4)个案评估:通过对具体的政策项目和实施机构进行和特定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政策情境、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效果);
(5)制度分析:通过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和呈现的不同效果。它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核心方法;(比较注重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府管理体制和模式、行动的具体策略和模式以及总体的制度环境的分析)
(6)比较分析:是社会政策国际比较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社会福利研究中兴起的主导性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使研究者改善有关社会政策的制度和推行实践,有利于改善这种政策的评估效果)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意义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废除政策,而是通过调整使其连续,使对象能更好适应;
(2)促进政策不断完善:通过调整是政策更趋完善,避免各种重大的损失;
(3)保证政策有序运行:通过调整使社会政策各要素之间,各种社会政策之间更好地衔接,从而保障有序运行。
2、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目标不适当或高或低、目标已达到,要追求更高、目标无法达到而进行调整;
(2)政府方面的原因:执政党和政府负责人的变化而产生的调整;
(3)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政策对象、利益群众和普通民众)对社会政策所持的态度。
3、层次
(1)修订:指在技术层面上作局部的修改,不改变基本框架;例如社会养老保险遇到资金亏损时而采取的提高保额、推迟退休财政予以补贴等措施而调整;
(2)改革:对基本框架作出带有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属于此类;
(3)终止:完成使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负面影响太大三种情况才会被终止。
4、内容
(1)政策目标:目标太高、太低或过于分散就必须进行调整;
(2)政策方案:运行成本太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等情况,评估后对政策方案的调整;
(3)政策效力:指社会政策自身的约束能力和实际效力等范围失当,根据评估对政策方案进行调整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