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类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将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4、人类需要的类型: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分(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继发性需要)
5、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分为本能(遗传)行为和习得(学习)行为。还有正常和异常之分。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后果还可分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行为、亲社会行为等。
6、划分正常异常行为的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7、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8、社会环境: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入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9、社会环境的单元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制度和文化。
10、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为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有四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疏离型。
11、社会包含家庭、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和军事等子系统。
12、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最终通过群体行为表现出来。
13、人的社会功能是人作为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它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关。
1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人类行为能改变社会坏境、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力度并不对等。
1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
1、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观战点。包括抽象化的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帮助专业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新的理论。
3、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根据内容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4、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20—60年代成为美国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主要观点:第一,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潜意识是非理性的。第二,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自我的强化上。第三,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将其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5、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要倾听和感受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6、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三个部分: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7、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学派。主要观点:
*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
*根据埃里斯“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行为;
*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8、认知行为理论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
*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到的,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
*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题。
9、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10、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它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以上8-10为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1、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专业关系(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关系)的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12、服务的步骤:*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检验服务对象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13、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14、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1、个案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
2、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
*采用的方法是个别化的工作方法;
*帮助的目标是协调个人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这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个案工作的含义:
*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个案工作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
4、个案工作的本质: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5、社会功能的恢复包含个人或者家庭
*具备了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
*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
*与社会环境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6、社会功能的增强包含
*对个人或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
*个人或者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
*个人或者家庭困境解决能力和问题预防能力的同时提高。
7、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设计专业服务程序和专业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
8、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理论假设、治疗技巧。特征:开放性。
9、理论假设的核心包括: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10、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反思性—)和间接治疗技巧。
1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12、认知行为治疗的三种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做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强调:
*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
*以学习做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
*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13、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信息加工过程、信仰系统、自我表述、问题解决和处理的方式。
14、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15、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认知和行为因素结合、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16、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它对人的心理失调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ABC理论: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引发事件后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编辑推荐:
2009—2013社会工作者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初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