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社会工作者考试 > 复习指导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 正文

2017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章节知识点(16)

来源:考试吧 2016-08-02 11:11:53 要考试,上考试吧! 社会工作者万题库
“2017年社会工作者《中级工作实务》章节知识点”由考试吧发布,更多社会工作者考试复习指导等信息,请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或访问考试吧社会工作者考试网!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行为主义理论

  ①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②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首先,斯金纳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机能中用以作用于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其次.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反应性行为是由明确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在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下,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最后,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本能或情感,而在于外界的环境条件。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有助于形成某种行为,负强化有助于消退某种行为。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映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第二,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第三,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

  (6)依恋理论

  ①前依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其典型特征是具有“预先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好像为婴儿预先安排了人类的交流。

  ②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强调促进与成人保持联系的行为。

  ③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随着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变得十分明显。在这一阶段,他们能够清晰地指明他们依恋关系的对象是谁。

  ④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在第二年的某个时间,婴儿进入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此时,婴儿获得了自我观念,并且已经开始理解其他人的某些观点。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自我划分为主我和客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米德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婴幼儿只是无意义地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

  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进行定义。客体我形成。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

  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青少年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形成“泛化的他人”。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情境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所做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不仅影响交往的方式、手段,而且影响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3)标签理论

  勒默特和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与产生,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进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的重要原因。

关注"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备考信息等!

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

上一页  1 2 

  相关推荐:

  2017社会工作者考试《各科目》章节知识点汇总

  考后经验分享:怎样对待社会工作者考试两种题型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各科目同步习题及答案汇总

  经验交流:2017中级社会工作者实务题型解题思路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距离2021年考试还有
2019年考试时间为:6月22、23日
版权声明:如果社会工作者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社会工作者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社会工作者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社会工作者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万题库
下载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