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本考点是本章历年考题相对集中的内容,历年考题中均有出现。考生在复习时,要抓件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观点及其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行理解,并注意与其他理论的区别。
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分道扬镳。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在认知理论的理论脉络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则发展出一套理情行为治疗模式。
(2)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
在认知学派看来.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一味因外在的赏罚而有所减弱或增强,也不是简单地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诱因的变化而不自觉地进行反应。
2.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个人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个体是否采取行动。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次的是图式或核心信念。
艾利斯(Alberv Ellis)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①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a.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也是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
b.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解决社会工作实务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c.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
②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a.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b.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c.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d.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③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a.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b.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c.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①确定评估重点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②专业关系的建立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陪伴者。
(3)助人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时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也可获得社工证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