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节知识重点】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问卷调查研究法
1.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问卷设计应该以回答者视角为主,让回答者认可、容易理解和回答;
第二,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如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有能力回答问题;
第三,应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特征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2.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问题和答案是问卷设计的核心。
第一,开放式问题应注意空间大小;封闭式问题应关注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第二,问题语言应简短明了,避免双重涵义与含混不清,提问不要带倾向性,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
第三,题数适当。回答问卷所花时间越短越好,一般在被调查者20-30分钟内完成为宜。
第四,问题应按序排列.熟悉、简单、对方感兴趣、封闭式问题置于前面,行为、态度、敏感的问题放在后面,从而利于被调查者较快进人答题状态,提高问卷回答的完整度。
3.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1)优点
①采用匿名访问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②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节省资源,并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③搜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
(2)缺点
①对调查员与被调查者均有较高要求;②某些类型的问卷调查中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可能难于保证。
三、实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要素
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三对要素:
第一,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第二,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
第三,前测和后测。在实验前后分别测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控制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所施加影响的效果。
(2)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一,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第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此种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
2.准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1)非对等控制组设计本文
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
(2)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不要求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3.对实验研究方法的评价
(1)优点
可以控制实验情景从而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明确地指定需研究的变量,研究误差相对较小。
(2)缺点
研究条件不自然从而其实务推进上有困难,太强调精细从而难于复制。由于社会工作中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对象,因此,研究者在实验组人员的选择、实验刺激的应用等不可避免地面临伦理难题。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学校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性的和深人的研究。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个案研究可以采用定量方法也可以采用定性方法。
1.个案研究的特点
第一,调查程序不严格,可不拘时地、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第二,手段和资料多元,研究者可以运用各种手段,采用不同角度,进行访谈、观察、纪录等,详细记载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资料;第三,详尽深人,即对个人生活史及有关文献都加以考虑,常使用历史视角把握资料,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第四,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2.对个案研究方法的评价
(1)优点
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和深人的认识;便于客观、深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问题、需要及其原因机制,从而提出有效和具体的处理办法或解题方案。
(2)缺点
研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由于样本很少和对象缺乏代表性,研究发现不能进行推论。
五、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研究过程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伙伴式工作关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这些特点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比较一致,因此,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关注。
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也可获得社工证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