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病人李女士,36 岁,被诊断患有肾衰竭,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捐肾者是李女士的弟弟,弟弟因此也住进了医院.姐弟俩住进医院后,李女士情绪波动很大.医生认为这样的状态对她的手术和康复都不利,要求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问题:李女士的困境有哪些?如果你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你准备如何介入?
答题要点: 1.李女士面临的主要困境有:(1)情绪问题:十分紧张,恐惧,担忧,焦虑,烦躁;(2)生理问题:吃不下,睡不着,患有肾衰竭,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而且捐肾者是她的弟弟. 2.主要介入策略:(1)通过疏导的方式,缓减李女士的担心,并努力使其勇敢面对现实;(2)通过情绪调整,减轻李女士的紧张,恐惧,担忧,焦虑,烦躁,吃不下,睡不着的情绪压力;(3)与李女士弟弟沟通,通过姐弟情,手足谊,抚慰姐姐焦躁的心情;(4)与病房护士联系,加强其对分管床位医护人员的介绍,让其了解手术过程,减少不必要的顾虑.
案例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糖尿病的发病人数日益增多,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有些病人在得知患了糖尿病后,认为是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因此,整天愁容满面,唉声叹气,陷入痛苦之中;也有病人则对糖尿病抱无所谓的态度,既不治疗,也不控制饮食,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社区医务社会工作者,请运用专业手段和模式,提出介入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的方法和策略.
答题要点:目的是为了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使患者之间结交朋友,分享经验. 1.提供咨询.知识讲解,疑难解答,经验分享. 2.互相支持.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网络,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 3.情感抒发.让他们共同面对困难,达到正面情绪的效果. 4.突破障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协助患者直面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5.经验分享.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通过分享可以协助他人解决一些困难. 6,参与社区活动,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案例三:在与某居民小区仅一墙之隔的地方,建造了一家家具厂.由于各种原因,厂方没有废气处理设备,各种加工家具产生的有害气体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有毒有害刺鼻难闻的气体随着空气弥漫在整个居民小区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许多居民因此无法在小区内进行晨练,散步等健身活动;废气更直接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许多居民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窗通风透气,有些年纪大的居民还出现咳嗽,头痛等反应.所有居住在这个小区的居民都怨声载道.居民多次与厂方交涉,均无功而返.厂方以缺少资金为由,拒绝安装废气处理设备,仍然继续生产,而且随着生产量的增加,废气排放量有增无减.日积月累,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几百名居民准备结伴冲向家具厂,一场不堪设想的群体事件眼看就要发生.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2.面对当天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平息风波,化解双方矛盾,并且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答题要点: 1.矛盾主要集中在:工厂离居民小区很近而且直接排放废气;废气影响居民正常的健身活动;废气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居民与工厂多次交涉都没有进展;工厂不负责任的态度激怒了居民. 2.主要介入策略:(1)首先要通过疏导情绪,沟通协调等方法,努力劝说居民,平息他们的激愤,消除现场矛盾,并想方设法疏散他们,将群体事件阻止在萌芽状态;(2)及时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报该情况,争取社会的支持,请他们对家具厂的不妥做法予以整改;(3)采取群体访谈,感受分享的策略,将居民代表和厂方代表召集到一起,共同体味在社区中遭遇恶劣环境的感受,运用同理心的方法,让厂方明白他们这种做法的错误所在.
案例四:某医院有患者范某,49 岁,离异.该患者消化系统有轻微的不适症状,各项检查的结果都是一些轻微的症状,但是病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差,从诸多表象看,范某抑郁现象严重.患者一直认为自己的病没有被检查出来,终日忧虑.从外表上看,服务对象经常独自发呆,精神状态差,没有食欲,浑身无力,睡眠质量很差,每天正常的睡眠不足 6 个小时……表现出严重的忧郁症,并夹杂着疑病症的症状.医院请专业社工为其提供服务.
问题: 1.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 2.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哪些服务?
答题要点: 1.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工作中实施的社会工作实务,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或潜在的疾病,失能或伤害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尽可能好的社会功能.由于机构宗旨,服务场所和对象需要的不同,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可能是预防性的,发展性的,或补救性的. 2.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可以提供如下服务:(1)通过深入访谈和服务对象一起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法;(2)测量服务对象的心理抑郁程度和孤寂程度;(3)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解决睡眠的障碍,做一些减压的辅导和治疗,让服务对象学会自我减压放松,并做相应的记录;(4)分析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让服务对象领悟到自己思维认知上的偏差,自觉摆脱焦虑不安的情绪;(5)策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分散服务对象对于孤寂和经济压力的注意力;(6)给予服务对象正面鼓励,让她发现自己的转变,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