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观察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接触程度,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
A.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B.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C.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D.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 张先生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突然被公司解雇后,他瞒着家人到处求职,几经努力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感到十分彷徨。最后,他决定向妻子道出实情,一起商量如何度过家庭出现的经济危机。从危机介入模式的角度分析,张先生处于( )。
A.危机发生B.危机应对C.危机解决D.危机恢复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的发展一般分为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和恢复四个阶段。其中,危机应对是指在危机出现之后,服务对象会寻找其他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面临的困境。题中,张先生决定向妻子道出实情,共商如何度过经济危机,属于危机应对期。
3[单选题]社会工作者冯玉在社区工作中经常为一些在家接受照顾的老人寻找社区资源,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为部分老人提供活动场地等。她的角色是( )。
A.经纪人B.治疗者C.倡导者D.教育者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社区工作社区照顾模式中经纪人是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服务的,如为智障儿童寻找特殊学校,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如活动场地;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向照顾者小组提供财政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和申请渠道等。
4[单选题]社会工作者:“我为你提供的辅导今天就结束了,我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可以说说吗?”
服务对象:“我现在就是担心辅导结束后不能坚持,又回到之前的老样子,前功尽弃。”
社会工作者:“那这样吧。我会安排一些Et常的练习给你,把具体的要求告诉你的父母,请他们来协助你,过一段我们再看效果。你觉得怎么样?”
根据上述对话,该个案即将进入( )。
A.转介阶段B.结案阶段C.评估阶段D.追踪阶段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服务对象周某向社会工作者小刘抱怨:“别人总说我言行不一,其实我不是这样的,没人明白我的苦衷。”小刘说:“在我印象中,你有时候说的和做的确实有些不同,是不是啊?”上述对话中,小刘运用了个案工作影响性技巧中的( )。
A.对焦B.对质C.建议D.鼓励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社会环境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根据社会工作的观点,服务对象的行为问题与其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 )关系最密切。
A.家庭 B.学校 C.社区 D.单位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 小宋是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社会工作者,在一次接待一名60多岁、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轻柔细语地 说话,老人不耐烦地大吼起来,怪罪小宋话说得太小声,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 )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A.同情B.保密C.接纳D.尊重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之一,在这里,尊重的含义不仅在于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服务 对象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其他基本权利,充分保障他们获得基本的资源和可靠的专业服务的权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来 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认知,还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更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 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8[单选题]社会工作者在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时,既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个人原因,也要重视社会原因。这表明社会工作者分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
人与社会环境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人与社会环境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环境是引发服务对象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能力是引发服务对象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本考点在本章中出题的概率相对较少。本考点要求考生熟记并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行为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9[单选题]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迟。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制定了多项法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定我国新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主要包括现实原则和发展原则相承、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以及( )。
A.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B.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共进
C.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共发展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流浪乞讨人员张某到某市甲救助管理站要求提供返乡车票,该站通过查询核实发现张某数小时前从该市乙救助管理站获得过返乡车票,遂决定对其不予救助,甲救助管理站做出此决定的理由是( )。
A.张某自愿放弃乙救助管理站的救助
B.张某擅自离开乙救助管理站
C.张某有意提供虚假情况
D.张某拒绝提供个人情况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根据《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向救助站提供虚假信息者,不予救助。本案例中,流浪乞讨人员张某已从乙救助站获得过返乡车票,但仍然要求甲救助站为其提供返乡车票,属于提供虚假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