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3 页:答案及解析 |
11.【答案】B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前习俗水平(0~9岁)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 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根据题干所述,这些 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前习俗水平阶段。在该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取决于自己的 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不是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它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题干中的关键 字眼是“以个人为中心”“通过考试最重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 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好孩子”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 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 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 非,知法懂法。
12.【答案】C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其中,性器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13.【答案】B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14.【答案】A 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阶段划分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0~1岁)、 幼儿期(1~3岁)、儿童早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和成年晚(老年)期。本案例中,小宇正处于儿童中期,其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15.【答案】A 统计学标准,即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就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16.【答案】C 根据题干所述,该小组组员的表现是“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的组员特征的具体化,而“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属于小组工作中期转折阶段,故选C。
17.【答案】C 微观系统指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形态和角色扮演;中介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情境间发生的关联及其历程;外在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关联情境,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关联;宏观系统指的是各个系统层次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民 族团体中发生关联。
18.【答案】A 认知学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问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在认知理论看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19.【答案】B 焦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 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20.【答案】D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中,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有: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能造成个人认知错误,以致无法发出正确的行为。(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