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案例分析)
王女士,41岁,结婚18年,工人。丈夫也是工人,女儿15岁。在求助中.王女士说:“多年来一直挨丈夫打,结婚没多久他就开始打我。有时他还打女儿。他又赌又嫖,还不能说他,急了就逼我离婚。我害怕离婚,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一个离婚的女人,让人指指戳戳,是无法生活的。再说,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怕缺乏父爱影响她的成长。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不打我们就行。我希望他年岁大点脾气会改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这个样。我有时被打得鼻青脸肿上不了班,女儿见到他就哆嗦。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是不是该忍下去?”
问题:
1.王女士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2.运用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提出王女士服务介入策略。
参考解析:
答题要点:
1.这是一个因家庭暴力导致婚姻危机的个案,案主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委曲求全的方式维护家庭的完整,失落了自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态度去与服务对象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帮助服务对象分析存在的三个错误认知:
(1)对暴力婚姻存在幻想,盼望丈夫会改变。
(2)对离婚的恐惧,对单亲身份的抗拒。
(3)自信心低落,看不到前途。
2.运用女性主义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需要协助王女士协助妇女理清思路,分析问题,寻找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挖掘自身潜能,连接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连接和整合资源,去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方面:
(1)建立关系。用同感、鼓励、尊重、平等、接纳等价值观,与王女士充分地互动,建立互助、互惠、权能共享、患难与共的专业服务关系。
(2)协助王女士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主要采用如下技巧帮助服务对象看清前途: 一是描绘王女士的家庭生态图,如果了解王女士丈夫家庭有暴力史,这是一种习得性的家庭暴力,需要王女士更多地了解丈夫改变的可能性。
二是布置家课,与丈夫谈心,向丈夫的暴力说不。如果丈夫再次动手,则说明本性难移,需要指导王女士继续理清思路。
(3)指导王女士分析离婚的利弊(填写对照表)。
、
(4)与女儿一起讨论对离婚的这些坏处怎样对待,可不可以克服,克服的方法是什么。
(5)将王女士和女儿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是单亲家庭不能说成残缺家庭,它是家庭的一种形式。与女儿一起生活,不能说这不是家。
二是家庭收入会减少,但王女士有职业、有收入。另外,离婚之后,前夫应负担女儿的一部分抚养费。
三是一家三口变成两口,肯定会感到冷清孤独。但通过妇联的帮助可以认识类似的家庭,有很多与我同病相怜的姐妹,我会得到她们的关怀与体贴。今后靠自己,日子一样过。
四是工作没心情,肯定会有这个阶段,但是有专家和姐妹的帮助,我会度过的。
五是我和女儿现在都认识到,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子女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女儿已经被他吓得胆小如鼠,再这样下去,女儿的一生都毁了。
六是“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这是老话,是不对的。他打我,我要求离婚,我有理,不怕别人说什么。
通过协助王女士理清思路后,看清了婚姻的真实状况,做出处理问题的决定,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连接资源,协助王女士建立妇女支持网络,得到社区其他资源的援助,顺利度过婚姻变化的适应期。
2[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
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参考解析:
答题要点:
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培训)、消除环境障碍、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谐社会生活环境、组织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等社会康复模式的相应措施。
1.针对该案例对刘先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刘先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无法接受残疾的事实,心情很糟糕;生活无法自理,难以适应日常生活;无法面对家人;无法从事原来的职业,失去经济来源,需要新的职业规划。
2.辅导策:
(1)危机事件时的辅导。使刘先生及其家人接受残疾事实。介入系统:本人、家人。
(2)日常生活的辅导。使刘先生适应残疾状态下的日常生活。介入系统:康复治疗师、家人、邻里、社区。
(3)家庭辅导。改善家庭关系,协助建立和谐家庭,增强家庭成员的支持力。介入系统:家庭。
(4)职业规划辅导。使刘先生重新找到合适职业,提高社会地位和适应能力。介入系统:政府、原来的就业单位、社区。
3.具体辅导活动: (1)直接辅导活动: ①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情绪,使其接受残疾事实。
②提供康复信息和资源,协助制订康复计划,改造家居环境,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③进行家庭调适,重建和谐家庭。妻子和儿子都要进行心理调适,接受家人残疾的事实,重新进行角色分工,协助妻子扮演家庭的核心人物,调整家庭结构,提高家庭成员的互助能力,重建和谐家庭。
④帮助刘先生了解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政策,发掘刘先生当前的就业优势,探究原来就业单位的潜在就业岗位,协助刘先生进行职业规划。
(2)间接辅导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如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原单位同事、政府,采取联合行动,提高刘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3[简答题] 案例:
小王本科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他所在的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王了解到来沪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居所变更、生活环境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也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来沪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这些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王接到了一个案例,小江来自云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江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躲在家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江说他完全听不懂上课讲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因为自己在家乡的时候根本没上过英语课。有一次老师上课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还因为自己的El音被班上的小伙伴们笑话,觉得自己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江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小王能为小江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参考解析:
【答案要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一同接到城市来读书,但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这些流动儿童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的教育适应问题,流动儿童很可能将继续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沿袭父辈的打工生涯,或可能成为城市的游民。
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不适应大城市学校的教材和课程,尤其是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
(2)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乡音被同学们取笑,从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再去上学。
(3)乡村生活转变到大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重要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江从乡村学校来到大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江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归属不到班集体,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江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以下介入策:
(1)直接介入:
①为小江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连接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江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江的学习信心,使小江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江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通过与小江面谈,帮助小江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小江面谈的过程中,让小江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江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江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江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江,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江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江尽快融人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入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江融人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江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江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江在城市健康的成长。
【提示】此题考点涉及本章儿童问题、儿童需要、儿童辅导、《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三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六章小组工作、本书第二章介入策等知识内容。问题1 对问题的回答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问题包括两个角度:一是成人世界或环境造成的对儿童的不利或伤害因素,二是儿童本身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的偏差。本案例中的问题更多是前者。问题2需要考生首先简要回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服务对象小江的需要。问题3的介入策最好采取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的角度来回答。
4[简答题]
18岁的中学生林某因一念之差偷了别人的东西,被青岛市南区法院判了缓刑,他以到社区做义工的形式改过自新。目前,青岛市南区法院在湛山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义工工作站,20多名被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的少年罪犯将陆续被安排到社区里,从事到养老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搞社区绿化等工作,在劳动中改过自新。每个少年犯每个周末至少做4个小时义工,1年刑期内要做满96小时。
问题:
1.请用“社会一心理”视角分析此案例。
2.从个人、小组、社区三个层面分析在此案例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简要策略。
参考解析:
答题要点:
1.案例分析
“社会一心理”视角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开展工作的理论观念。矫正成效的大小,既取决于矫正对象自身的努力,又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将犯罪青少年监禁起来的刑罚,容易使他们在监狱环境中受到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影响,不利于他们改过自新,而社区矫正将犯罪青少年放在正常的社区环境中,通过进行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尊严,为他们今后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
2.介入策
(1)个案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辅导的方法,采用行为修正、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缓解林某的心理压力,纠正林某的偏差行为。
(2)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与林某有相似处境的青少年开展治疗小组、成长小组和社会化小组等,帮助组员改善认知、纠正偏差行为、提升自我意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挖掘自身潜能以适应社会生活。
(3)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