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案例分析题)李某平时身体很好,一天突然感到胸闷,并伴有心绞痛,家人拨打了120,将其送入医院急诊室,经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但须住院进一步检查。李某由于平时极少到医院看病,对医院的情况很陌生,担心自己的检查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对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担心过意不去,又对丈夫不能为她做点什么的行为感到不满,使情绪非常低落,也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问题: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者,你将从哪些方面提供服务?
参考解析:
答题要点: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情绪疏导。针对李某因身体突然的变化而引起的情绪低落,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医疗过程中,透过情绪低落以辨识个人的压力生活事件成因,缓解李某情绪。
2.出院准备服务。由于急诊所提供的是短期性医疗服务,对于需进一步接受专科治疗、长期疗养或可出院返家的病患来说,在出转院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整合医疗、社会、财务资源,利用个案管理的原则,在病患住院期间,安排适当服务使病患及家属能及时获致适当后续照顾。社会工作者介入出院准备服务的目标,就是希望能促使病患获得连续性照护,并排除在出转院时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事故。
3.社会心理评估。社会工作者根据临床的指标,针对特定疾病、特性病患属性,进行社会心理功能评估,以发掘病患的潜在性需求。尤其对于高风险个案,更会透过持续性的评估历程,了解病患疾病史、就医史、家庭史或生活史,掌握病患状态,以协助病患获得较为全面的服务。
4.咨询服务。社会工作者为病患及家属提供一般性的咨询服务,诸如相关手续之办理、医疗救助政策咨询、社区资源与活动,或是在疾病适应上与照顾上需注意的事项。总的来说,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治疗方面,主要是促使病患及家属能在急诊室期间,对相关权益或服务方式有更详尽的了解,增进良好医患沟通。
2[简答题] 小 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 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倍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 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入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 下,父母将其送入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家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参考解析:
1.(1)朋友、同学、居民的冷漠与疏远,没有给予小安关怀。②社区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后续的康复治疗没有跟上。
2.小安的需要:①治疗康复需要;②接受教育需要;③职业发展需要;④社会交往需要;⑤价值实现需要。家人的需要:①能搬到一个适合小安康复治疗的社区,有良好的环境利于康复治疗;②有比较专业的精神疾病的疏导、沟通、护理技能及信心。
3. 出院计划:①在治疗期间,小安的父母应及时地向主治医师询问有关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增强他们护理成功的信心。②出院后,搬到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 训练的社区居住。③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学校进行教育性活动,使人们能够理解小安的境遇,能够给予小安足够的关心与尊重。④社区提供康复治疗的必要条件,加 强与小安的沟通交流及心理抚慰。⑤病情稳定后,相应的安排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工作,增强小安康复的信心。
3[简答题](案例分析题)退伍义务兵陈某因所在单位项目下马而下岗,民政部门根据陈某家的收入状况,每月发放低保金。但陈某拒绝接受低保金,并表示自己只要求继续工作,不愿意吃低保。
问题: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建议相关的介入方法。
参考解析:
1.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陈某处于工作年龄,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完全的劳动能力,工作是他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另一方面说,他不想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而且陈某正处于军地转化的过渡期,他面临生活中的种种“危机”时,其情绪反应往往比较强烈,容易冲动。
(2)家庭原因:关系到陈某家庭的建立和质量问题。
(3)社会原因:展现个人能力、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相反,人们世俗观念歧视社会的“寄生虫”,并认为是可耻的。陈某有健康的体魄、完整人格,更加不愿意得到社会的同情,面临社会世俗观念的压力。
2.相关方法的介入
(1)采用个案介入方法,社会工作者扮演心理调适辅导员的角色。首先,社会工作者对陈某做好减压工作。失业的痛苦和生活的转变都会他带来心理的波动,社会工作者要帮他增强自信,安慰、鼓励以及对成绩的承认,同时表达对陈某的信心和赞许,疏导他的情绪,提高自我适应能力,缓解心理痛苦,恢复心理平衡。挖掘他的潜在能力,并为他连接资源,创造成长的条件,例如推荐工作、参加培训等。其次,社会工作者对陈某做好压力预防工作,引导其面对现实,面对将来的压力。
(2)采用小组工作介入,比如情绪疏导的小组、互助小组、退伍军人小组等。通过小组活动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缓解压力。
(3)采用社区工作介入,倡导国家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协助国家制定更有利于退伍兵的政策;并引导当地企业安置退伍士兵,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4[简答题] 假设你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你所在学校有一批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分处各个不同的班级。你发现,这些学生对自身的家境与身份较敏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问题:针对学校中这批特殊群体,你打算如何开展工作?
参考解析:
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情感支持。可以通过个案会谈给予情绪支持,通过适当的感情介入与情感支持,帮助这些学生宣泄情绪,增加自信。
(2)发展支持系统。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把这些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孩子组成一个互助小组,让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小组资源.帮助他们看到自身和家庭的资源,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3)挖掘社会资源。运用社区资源协助家长解决子女照顾问题,缓解经济问题。针对有需要的学生,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与相关社会机构、民政部门或有关团体联系,以帮助他们的家庭。
(4)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家庭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激发这些学生生命的动力。
5[简答题] (2014年真题)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参考解析:
1.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如为服务对象进行过治疗的医生、给服务对象提供过帮助的人等;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家访、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观察、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1)家访。社会工作者是亲自到王老先生家,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了王老先生的饮食起居等情况。
(2)询问。社会工作者在走访中与王老先生交谈,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
(3)观察。在实地探访中,社会工作者发现王老先生独自一个人在家,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
(4)咨询。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了解到儿媳对王老先生存在虐待和疏于照顾的问题。
2.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衰退。结合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所收集的资料来分析,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把老人反锁在家,是属于身体虐待中的捏掐、限制人身自由。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情感上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不给吃饱;有意断绝老人与他人接触,当老人被发现手臂淤青时,不敢言语、神情紧张。这些都是老人受情感和心理虐待的表现。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交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家人未尽到照顾及满足老人身心康泰的需要。不给吃饱、不给零花钱、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房间凌乱等状况,说明在起居、饮食、居住、卫生等方面缺乏照顾。
(5)自我忽视:老人没能充分照顾自己,家人也缺少照料,导致出现案例所呈现的糟糕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