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简答题]
某妇幼保健院医学水平比普通医院的医学水平高,越来越多的孕妇前往就医。这些孕妇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女,因娇生惯养养成强烈的依赖个性,她们及其丈夫对孕育知识都缺乏了解,但对胎儿情况极度关注,遇到一些小事就非常紧张,就向医院的专家咨询,可是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调节孕妇情绪和解答所有困惑。前来就诊的孕妇们希望有个专家可以随时咨询,医院希望能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因此,医生找到了医务社会工作者,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孕妇们提供服务。
问题:
1.孕妇在妊娠期问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2.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标是什么?
3.针对上述案例中孕妇面临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哪些介入策略?
参考解析:
1.妊娠期孕妇通常面临的问题有:
(1)妊娠反应问题与自我保健问题。孕妇在怀孕早期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孕吐,孕吐程度与心理状况有关联。孕妇需要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减少发生剧烈孕吐和其他反应的可能性。在十个月的孕期生活中,许多孕妇知道需要注意孕期自我保健,但是又不知从何做起。
(2)家庭关系问题。孕妇由于身体的变化,活动能力与孕前不同,家庭劳务分工可能需要调整。另外,孕期可能会伴有情绪起伏,需要丈夫、父母等家人给予较多关注。
(3)产前心理问题。许多孕妇由于对怀孕没有科学的认识,在怀孕早期往往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胜任孕育胎儿的任务、胎儿是否正常,再加上对将来生活可能茫然无知,对照料婴儿、住房分配、经济能力等问题的担心,导致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越是临产越是心中忐忑不安,充满恐惧感。
2.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标有:
(1)帮助孕妇及其家庭了解孕育相关知识。
(2)缓解孕妇产前紧张情绪。
(3)培养夫妻科学的育儿态度。
3.针对上述案例中孕妇面临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介入策略有:
(1)个案工作。经医生转介或案主主动求助,为有需要的孕妇开展个案服务;开通孕妇热线,招募妇产科专家志愿服务,随时为孕妇提供疑难解答。
(2)小组支持。例如组织孕妇支持小组、孕期夫妇联谊活动,增进交流,促进孕育知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帮助孕妇放松心情。
(3)开展准爸爸学堂。通过开展准爸爸学堂,让丈夫参与孕育子女的过程,学习孕育知识,起到关心照顾孕妇、分担孕妇的不适的作用,使孕妇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也能促进夫妻关系。
(4)孕育知识讲座。联系产科专家,为孕妇及其家庭开展知识讲座,解答她们的问题,帮助孕妇舒缓紧张的心理,平静面对孕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顺利度过孕期;同时,学习育儿技巧,为将来的生活变化做好准备。
5 [简答题]
某医院精神科患者张某,女性,49岁,家庭主妇,因老公有第三者导致离婚,之后开始有轻度抑郁症症状。离婚后,女儿归张某前夫抚养,在外地读大学。张某经常独自发呆,精神状态差,没有食欲,浑身无力,睡眠质量很差,每天正常的睡眠不足6个小时,对与人交流及外出活动失去兴趣。
问题:假设你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会为张某提供哪些服务?
参考解析:
张某因受婚姻变故刺激患上抑郁症,可见离异的伤害还未完全平复,或许有心结尚未打开。而张某的女儿远在外地,无法提供支持,她本身也因为心灰意冷对生活缺少热情。可见,不充足的支持系统和匮乏的生活阻碍了张某病情的好转。那么,应对这些需求,服务的工作可以以个案工作为主、小组工作为辅的方法进行。
1.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深入访谈和服务对象一起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根源,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法。
2.测量服务对象的心理抑郁程度和孤寂程度。
3.增强服务对象照顾自己的能力,协助其解决睡眠的障碍,做一些减压的辅导和治疗,让服务对象学会自我减压放松,并做相应的记录。
4.尝试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过去的婚姻史,对其经历表示接纳和同理,在其接受范围内分析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让服务对象领悟到自己思维认知上的偏差对情绪的影响,从而学习摆脱负面情绪。
5.策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分散服务对象对于孤寂和过去伤痛的注意力,提升自信心,扩大交际圈。
6.推荐服务对象参加互助小组,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一起分享、互相支持。
6 [简答题]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患病后,母亲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然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也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所以偷偷藏药、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入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一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其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
3.整合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参考解析:
1.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对于小安的康复需要,存在着如下的资源不足:
(1)非正式支持网络:
①家庭。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顾小安,但是父母仍觉得压力很大,对照顾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
②亲友与邻里。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对他指指点点,没有给予小安关怀。
(2)正式支持网络:小安所在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缺少专业支持,也没有疏导小安情绪和资源连接平台。
2.小安及其家人的需要如下:
(1)小安的需要有:
①治疗康复的需要。家人和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发现小安的变化和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使之早日康复,不留后遗症。
②康复环境的需要。环境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应该给小安制造一个平静、无歧视、无压力的生活圈。
③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精神病患者康复后需要重返社会,需要及时就业,也需要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小安也表达了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工作的想法。
④接受教育的需要。小安在大学三年级时退学,没有完成学业,因此需要进一步接受教育,学习更多知识,培养必要的技能。
⑤包容理解和关爱的需要。应以平等、包容和友爱的态度对待小安,使小安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帮助,以及家人、邻里、社会的关爱。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
①心理减压和技能教育。应该向小安父母提供正确的、专业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缓解其紧张情绪和压力,使其从容面对困难。
②家庭支持和互助小组。家庭支持由不同的家属组成,共同分担照顾患者的责任。互助小组则是将有相同需要的家庭组织起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机制,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出院计划包括进一步治疗和康复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作息时间、治疗时间、散步和锻炼身体时间等,为保证小安的病情彻底康复,特制订出院后为期一年的康复计划。
具体如下:
(1)日常计划。主要以周为单位,合理安排出院后在社区和家庭中每天的休息、康复、娱乐、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
(2)康复训练计划。针对日常工作安排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康复训练的目标、内容、训练频率、辅助单位及器具等。另外,小安的病情稳定后,社会工作者可进一步安排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工作,增强小安康复的信心。同时,为小安父母提供精神疾病知识辅导。
(3)转介计划。小安病情治疗和康复需要社区配合,尤其是在满足小安交友需要、职业需要等方面,社区、社会工作事务所等机构能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小安父母作为患者家属,需要相关机构能够帮助减轻照顾压力、提供精神疾病知识辅导、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在社区居民间倡导接纳精神病患者的氛围,普及精神健康,展开社区宣传。
关注"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备考信息等!
微信搜索"万题库社工学习工坊"
相关推荐:
2016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真题汇总※2016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答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