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临困境的分析,在通用过程中实际上属于预估的内容。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境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因服务对象自身原因导致的困境,也有因外在环境原因导致的困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生理方面的困境:
①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
a.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
b.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和康复辅导等。
②疾病伤痛(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2)心理方面的困境:
①情绪方面,服务对象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
a.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
b.进行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张。
②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想法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
a.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
b.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③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内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
a.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
b.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3)行为方面的困境:
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4)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
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张的困境。
介入策略:
a.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
b.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
5)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①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②缺乏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③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④来自环境的歧视、不当的评价对服务对象产生了压力甚至伤害。
介入策略:
a.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资源支持;
b.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进行沟通,争取或寻求他们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既包括工具性的支持,如提供物质、照顾、工作等,也包括表意性的支持,如鼓励、精神慰藉等;
c.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老师、同事等进行沟通,教导相应的技巧、提供有关建议等,改变他们对服务对象产生不利影响的某些认知和行为;
d.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6)因服务对象自身资源不足而产生的困境:
①没有一技之长,职业技能较差。
②缺乏必要的知识,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③过去失败的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介入策略:
a. 帮助服务对象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b.为服务对象提供专门辅导,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如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进行课业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等,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
c.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其特长,注重培养其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下面这道题: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而此时,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2010年真题】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答题要点:
本题主要考核的是社会救助政策及相关应用。需要在了解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内容要求,给出合理的介入策略和方法。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
(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作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很强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社会工作者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2.方案设计题
方案设计题要求应试者“设计出环节完整、严密、可行性强的服务方案”。它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案例分析”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服务方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完成的服务方案应当包括问题的陈述分析、工作目标、实施策略、执行和评估等要素。
综观这4年的考试,方案设计题的主要考核点包括:案例中服务对象所处的困境或问题,针对服务对象的困境和问题,合理地、完整地说明助人者对社会工作通用的过程模式,运用该模式过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术和理论的综合掌握程度(该过程应当考核考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如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运用是否适当,解决过程中进行怎样的资源整合),还可能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内容、特点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核。
通过对这几年考试的方案设计题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其命题方式及解题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个人或家庭的服务方案——个案工作。
(2)针对小部分人群的服务方案——小组工作。
(3)针对大部分人群的服务方案一一社区工作。
在解题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两大步骤、七个细节: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说明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和困难,这一步包括了通用过程模式中的接案和预估两个步骤。
1)接案:分析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属于哪一类型的困难群体。
2)预估:这一类型的困难群体面对的主要问题或困境有哪些;资料中属于这一类型的目标对象实际存在这些问题中的哪几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方案设计(通用过程模式的计划阶段)。
1)方案目标: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提出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
①接案阶段: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②预估阶段:通过哪些方面收集资料,与服务对象一起确定其面临的问题及需要。
③计划阶段:分别采用哪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整合哪些资源、提供哪些服务来解决目标对象的问题。
④介入阶段:通过对计划方案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不当之处,调整计划方案。
⑤评估阶段:对辅导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主要是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等),同时提前告知服务对象辅导即将结束。
⑥结案阶段:与服务对象回顾辅导的过程,对于服务对象此阶段的表现进行适当的引导。
⑦跟进服务:结案后通过哪些形式进行后续跟进工作,巩固服务效果。
(3)方案执行(通用过程模式的介入阶段):依据方案实施策略,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了怎样的具体行动,尤其是社会工作者采取了哪些行动(整合资源的行动、提供服务的行动、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如何、方案执行效果如何等方面的评估。
(5)结案:如有必要可进行说明,有可能会加分。
例如下面这道题:
某市工读学校甲班中,学生都是曾有过打群架、抢夺钱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工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对甲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来学校都被看做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这些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工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人经常自嘲:“我们就是社会的垃圾”,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弃儿”。
社会工作者在评估了甲班学生的问题后,决定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以改变学生的现状。
问题:
依据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骤,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策略。
答题要点:
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的具体应用。解答时需要在掌握抗逆力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结合案例内容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方案。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从构成要素上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部分组成。下表是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操作性环节。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