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
||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
||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
||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
||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
||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
2.社会的需求
在任何一个国家,学校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之中的。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 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因此在制订课程目标时必须将社会需求作为重要依据 之一。
社会需求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从空间维度看,社会需求包括从学习者所在社区 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看,它不仅指社会的 当下现实需要,而且也包含社会的未来发展的需求。
将社会需求转化为课程目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注意 以下问题:
第一,要对“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 他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做出明确区分。学校课程的功能是有限的, 人的发展除受学校课程的影响外,还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良好的公民道 德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校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 养仍需社区、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应当对学校课程的功能有正确的判 断,过于夸大学校课程的功能会造成课程目标的虚化。
第二,确定课程目标时除了应该关注对现存社会需求的研究外,还应对未来社 会的需求进行研究。教育是一项“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的事业。在 信息化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极为迅速的,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也要与时俱进,不 能停留于现实生活,而忽视对未来社会需求的关注。在确定学生的生活需要时,应 将可以预测到的未来社会需求反映到学校课程目标中来。
第三,社会需求是包罗万象的,课程目标除要全面考虑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生活 之外,还应当突出重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确立 课程目标时明白哪些才是课程目标需要重点反映的社会需求,形成重点突出、层次 分明的需求系列层级,并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
第四,在将社会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考察社会需求背后所 隐藏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需求究竟是谁的、是社会弱势阶层的需求还是社
①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 (1):17.
会优势阶层的需求等。作为课程目标的社会需求应体现社会民主和社会公平,这在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而导致的社会分层加剧的社会尤其需要得到关注。 3.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科知识包含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内容。典型的学科 知识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哲学和社会 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文学艺术等。
与确定课程目标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科功能。一般而言,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 功能:一是造就学科专家的功能,也称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为满足这种功能,学 科知识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内容和方式展示出来;二是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 方面的功能,即一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人所具有的教育功用,也 就是学科的一般功能。课程目标既应包括学科的特殊功能,也应包括其一般功能。
根据学科知识及其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应注重采用学科专家的建议。这不仅是因 为学科专家对自己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和发展趋势有着 比较清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科专家了解本学科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可 以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较为可靠的学科信息。在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时,应 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不能将学科专家的建议当做教育目标的唯一来源,而应当将这些建议与 对学生和社会生活的研究综合起来作为目标来源。
其次,应避免课程目标过于注重学科特殊功能而忽视一般功能的倾向。学科专 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经常过于专门化。所以在征求学科专家建议时,必须考虑这门 学科对于一般公民有何贡献。
三、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每一种课程类型都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也有其 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探究课程的类型及各课程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 各种课程类型在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是确定课程结构的重要环节。从不同的角度 出发,可将课程分为多种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 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 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学科课程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学科课程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组织 课程内容,系统完整地展示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性,有助于人类 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第二,学科课程注重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性, 强调对学生的系统训练以及教学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 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第三,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 也容易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学科课程体现了学科的学术性、结构性和 专门性,在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 础性作用。
学科课程也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第一,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 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 难以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兴趣 爱好、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不良后果;第二,学科课程拥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 系统,这使得学科课程与现实生活存在较远的距离,缺乏活力,造成学习内容的凝 固化;第三,学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导致偏重知识授受的倾向,表现为教学 方法过于注重讲授,这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十分不利。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 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 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 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 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经验课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 价值,把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充分满足学习者的 需要、动机、兴趣,有助于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经验课程把人类 文化遗产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要求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当下活生生的 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现个性的发展;第三,经验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源自于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新课程改革设置的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就是典型的经验课程。
当然,经验课程也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第一,经验课程以学习者的 经验为中心来组织,容易导致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 知识的体系;第二,经验课程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但学习者的活动具有多种性 质,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有教育价值,也并非所有的活动都能带来同样的教育价值, 因此在实施中容易导致“活动主义”,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把握不当,会极大地影响 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第三,.经验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 关教学设施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素养, 在师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经验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 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 的学科知识。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 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 强调学科自成一体。分科课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便捷地了 解学科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便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分科课程的缺点是:第一,分科课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各学科之间界限分 明,各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 生思维的广度,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全面、完整的认识;第二,不同的分科 课程分别从其自身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诠释,尽管其结论是合理独到的,但从其他学 科角度看则可能具有一定片面性,这是分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封闭性决定的;第三, 分科课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综合化曰渐 明显,同时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分支学科,这必然会导致分科数量 的无限膨胀。
相关推荐: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汇总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