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表达了一种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做马戏团的丑。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胸无大志,真没出息!”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你对两位老师的评语分别做出评价。
显然是第二位老师的评价更合适。第一位老师的评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工作有尊贵和卑微之分”。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社会中有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职业,只要的合法的,对人类的发展有益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和肯定其价值。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人人国家领导,世界富豪,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有差异的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17. 做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 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将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学生的利益当成是自己的利益,和学生共同进步。
第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不求学生的任何回报是一个好主任必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做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
它可以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第四、有好的教育方法和协调能力。这是能否做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惟有好的方法才能体现出工作的成效,好的方法还能事半功倍。
总之合格的班主任,能够了解、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真
诚的帮助和支持。会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
生,他能冷静、克制自己,尽量不在公开场合(如教室)点名批评,更不会挖苦、讽刺、体罚学
生。他相信学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的过错和失败,主动关心学生,和学生一起寻找错误的
缘由,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18. 作为一位新的班主任,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答:一要主动跟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权威是建立在信任和喜欢的基础上的。老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必须要在沟通上面做好功夫。因为沟通是双方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通过沟通,
一要: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知道老师为人处事方式和老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要处处关心和尊重学生,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当然了,老师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更喜欢知识渊博而又风趣幽默的老师。
二要:与学生保持距离,亦师亦友,亦友亦师。这里不是提倡老师要高高在上地教育学生,相反,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在主张亲近学生的同时,老师更应该保持与学生的距离。过于亲近了,甚至老师对学生过于“低三下四”了,学生会觉得老师也不过是这么一个人,老师就没有威信可言。老师的权威既需要沟通来完成,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玄妙的关系恰恰关系到老师权威的建立。
19. 当自己所教的那一科上得不好时,怎么办?
答: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善自己的教学。
其次,要从学生那里寻找原因。以德服人。
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0. 在进行说课过后,很多考官都会针对不同的考生提出一道或是几道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总结所提问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专业知识类
这类问题很多都是对所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问题。例如报考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可能会遇到文言文的背诵,报考高中物理老师的考生可能会遇到关于高中物理理论的相关更加细心题目。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在复习报考的专业时更加信心全面,同时还要关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教育相关理论类
这类题目大多都是对教育学中的相关技能的问题,比如谈谈如何上一节好课。另外就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例如,如何看待教育公平。 这些题目很多都是和教育理论中的案例分析和论述题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考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尽两全面的说明自己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同时又能有逻辑的表达出来。
3.其他类型的题目
这些主要包括考官对考生经历、工作、家庭等关于个人基本情况的询问,主要的意图是对考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测查考生的逻辑和表达能力。另外就是主考官随意的询问社会现象、相关政策的理解。
总之面试主要是考查一个考生是否具备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通过合适的题目了解考生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教育讲课的相关技能。面试是考生从单纯思维和写作的笔试考试转换成测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表达事件的能力,各位考生必须在日常备考中就注意关于面试的相关测查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对说课的练习。以便考生顺利的通过最后的难关,达到成功的彼岸。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