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不利于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二)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所开展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不可或缺,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交往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快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教学不仅能加快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能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上:①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②它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处理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确定教学任务,要以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为依据。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成为技巧。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普通中小学中,教学必须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其具体的要求是:①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②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③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所谓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和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三项任务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识、智力、思想、观点与态度都交织在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之中。而各门学科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又有各自的重点。
(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一般来说,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和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的精神文化特性。广义的个性是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己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独具特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通过教学,要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陛,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