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的类型:(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①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②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③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④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⑤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②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4.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6.联系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1) 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但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必要的。因此最好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②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给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③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④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清晰地感知。(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践,改变“老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8.怎么培养学生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 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制定观察计划,这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养成做观察记录或报告的习惯。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9.知识的概括有两种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10.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2)课题的性质。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 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
11.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若有可能应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以便促使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变式的作用在于分化概念。(3) 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异同点的过程。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12.遗忘规律。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遗忘规律一一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先快后慢)。
13.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3)动机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14.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学生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主动去记忆。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知识巩固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明确记忆的具体要求,增强记忆的信心。(2)深度加工材料。指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就若干较小单位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掌握150%的原则。(6) 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15.合理进行复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2)分散复习。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获得很多反馈信息,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点的学习。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