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3中考
法律硕士
2013高考
MBA考试
2013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教师资格考试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综合 > 正文

201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6

  推荐:201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汇总

  第六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激学的重要目的之~,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一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可以说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括秩序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育,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是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做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也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为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从生成的内容来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又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生成的本义来说,生成主要指隐性生成,隐性生成最具有发展的功能。

  从生成的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有学生生成,也有教师生成,即课堂教学不仅要成全学生,也要成全教师。课堂教学要成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教学相长的真实写照。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来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来的,这三种教学观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但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把握每一种观念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引领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仅仅由教材、课程标准或课程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是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它的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意性。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室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

  2.综合化

  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3.社会化

  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地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甄别走向发展

  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2.由单一走向多元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作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有针对性。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1 2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中国最优秀教师资格名师都在这里!
李颖老师
在线名师:李颖老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专家组成员,有多...[详细]
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