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第 2 页: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第 3 页: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 |
第 4 页:第四章 教育目的 |
第 5 页: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
第 6 页:第六章 课程 |
第 7 页:第七章 教学(上) |
第 8 页:第八章 教学(下) |
第 9 页:第九章 德育 |
第 10 页:第十章 班级管理 |
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
2. (09简答)德育的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的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①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②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5. (多选)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性,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6. (简、多)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
7.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⑴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⑵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⑶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8.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9. 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0. 德育过程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11. (简)德育过程的规律? 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②德育过程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A.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B.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C.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判断)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到达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3.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⑴导向性原则 ⑵疏导原则 ⑶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⑷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⑸因材施教原则
14. 导向型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15.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6. (09论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教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要求一个人,也要进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17.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生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18.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9. 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20.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判断)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21.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04简、选)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22. 德育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仿)模式。
23. 认知模式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